深圳市推行“强区放权”改革两年来成效如何?27日,深圳市政协六届十三次常委会议“强区放权”改革专题协商会给出了答案:77.44%的受访者认为“强区放权”放得好。
“强区放权”是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全市2016年、2017年重点改革项目。今年以来,深圳市政协党组和主席会议就“强区放权”的专题视察工作做了多次研究。经过4个月与市编办等十几个市直部门、十个区(新区)的座谈和调研,市政协最终形成1份综合评估报告、5份专题报告、7份区政协专题调研报告和21份委员发言材料,材料文字量达50多万字。
“我们要学习借鉴省里的‘强市放权’做法,合理划分市区权限,进一步整理、整合辖区各类资源,更好地推动各项工作。”深圳市政协主席戴北方表示,“强区放权”改革中很多事权和企业、市民关系密切,因此在推进这项工作中应做到改革措施让群众知晓,改革成效由群众评判。
A 改革成效
超七成受访者认为“强区放权”放得好
通过4个月的调研,深圳市政协调研组对深圳市“强区放权”改革工作的总体评估是:改革效果总体符合预期,行政效率显著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显著改善,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市委、市政府从政策制定、部门协调、人力保障等方面统筹推进强区放权改革,对工作流程、工作机制与政策法规进行了一系列突破与创新。《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2016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工作要点〉的通知》等系列文件相继出台,陆续下放了政府投资、规划国土、城市更新、环保水务、交通运输、建设工程等领域的多项事权和财权。
市直部门主动作为,有序下放事权。其中,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委结合第五轮投资事权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相应提出市区投资事权、财权调整方案,由市政府印发实施。市规划国土、交通运输、住房建设等部门强化政策配套,指导各区承接工作,加强对各区的业务培训。市交通运输委制定了道路、人行天桥、绿化、隔音屏等一系列设计指引,并通过委—区交通管理发展联席会议,与各区就道路建设事权下放问题进行对接等。市法制办结合下放的行政职权事项、非行政许可事项、中介服务事项,先后分两批全面清理调整事项所依据的本市现行有效法规和规章。
各区创新体制机制,积极稳妥承接事权。各区主要领导挂帅,督促制定相关配套文件措施,强力推进强区放权改革项目落地。比如,罗湖区修订《深圳市罗湖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力推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各区以“强区放权”改革为契机,大胆创新体制机制。比如,南山区启动“强街放权改革”,推动工作重心下移,把人财物向8个街道100个社区倾斜,通过明确街道发展定位,错位配置区、街、社区工作职责,优化机构设置,推进街道大部门制。
为客观评估“强区放权”改革效果,深圳市政协进行了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7.44%的受访者认为“强区放权”“放得好”,为办事企业或个人节约了时间成本、资金成本以及人力成本;77.41%受访者对办事流程改革表示满意;80.61%受访者认为改革后业务办理时间有所缩短。比如龙华规划国土类重大项目用地事项的办理时间缩短3个月以上,大鹏新区营业执照增项的办理时间缩短了1个月以上。
B 建言支招
以“互联网 政务”倒逼行政审批改革
在肯定改革工作的同时,深圳市政协调研组还指出了“改革准备不足,配套政策有待跟进”“法规不配套,改革有障碍”“事权下放不够规范,权责需进一步明晰”“机构整合对接不畅,编制人员紧缺”“改革处于磨合期,运作机制存在缺陷”等问题。
“市直部门已有的工作文件,存在表述不够精准、对各区开展工作指导性差等问题。”市政协委员郭万达在代表深圳市政协强区放权改革专题调研一组发言时提到,比如,第五轮市区政府投资体制改革将“市投区建”及部分“市投市建”项目调整为“区投区建”,但与下放项目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质量安全监管、审计等审批监管事权尚未下文。
深圳市政协强区放权改革专题调研二组组长陈蔼贫指出“强区放权”存在政策缺位和衔接不足的问题。“调研中,受访者普遍反映‘同市不同规’。”陈蔼贫举例说,比如办理工商登记,在宝安区办理无需出示法人身份证原件,但到下面的福永街道办理就需要出示;再如办理股权变更,去宝安区无需按手印,但去罗湖却需要。“同在一个城市,不同的区办事规则不同,这需要改进。”
针对深圳市“强区放权”改革存在的系列问题,深圳市政协调研组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强区放权要以“简政”为前提,要以改革倒逼政府转变职能,并充分发挥专业机构的作用,引导其承接政府转移的工作事项;强区放权要加强统筹协调,要提升改革的系统性和精细度,努力实现事权的“全链条”下放;强区放权要推行权责清单制度,通过建立市、区两级职能部门权责清单,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以权责对等原则明晰责任主体;强区放权要加强法制政策保障,制定全市统一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等文件,并适时修订和完善现行法规政策;强区放权要善用信息技术手段,以“互联网 ”思维创新政府工作模式,倒逼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信息化技术推动“简政”;强区放权要建立监督评估机制,对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及时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和纠正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减少政策模糊地带,确保强区放权改革持续、健康推进。
“有些部门在下放事权的过程中,机械式地复制原有流程和制度。”市政协委员王坚认为,“强区放权”改革要做好减法和简化。要结合“互联网政务”和“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的改革要求,通过信息交换和共享,砍掉低效率的程序和环节,按照权责清单要求,让数字多跑路、百姓少跑路。
市政协委员张斌认为,“强区放权”应关注权力监督问题。“由于我市强区放权改革时间比较仓促,可以说在权力运行与监督机制的顶层设计上是空白的情况下就开始放权了。”张斌建议结合各区的实际情况建立新型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部门岗位的设置。同时要重视外部监督的作用,发挥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等力量,推进权力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张东方
■数读
“强区放权”改革问卷调查情况
深圳市政协委托第三方调研机构,通过问卷调查、统计调查、个案访谈、数据分析等方式,对全市10个区的企业办事人员展开调研,回收调查问卷820份,有效问卷758份。
●56%的受访者认为强区放权后,办事流程更加简化了。
●38%的受访者认为强区放权后,服务更加专业了。
●77.44%的受访者认为强区放权放得好。
●80.61%的受访者表示业务办理时间比之前缩短。
●77.41%的受访者对办事流程的设置感到满意。
●有11.87%的受访者表示曾经或者正在遭遇法律法规的问题。
●12.6%的受访者认为区相关部门配置不到位,办事窗口太少,影响业务办理。
●8.3%的受访者认为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有限,影响了办事的时间和效率。
●11.6%的受访者反映,流程的设置缺陷主要为部分事项审批流程较繁冗,市区办事流程不统一。
●市里已经下放了权,但区里不能办理的情况占12.4%。
●区里不能办,但市里也不管的占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