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是什么 系列之五:允许自己无知和无能

“教练”是什么 系列之五:允许自己无知和无能_第1张图片

这两年,VUCA这个词很常见, Volatile, Uncertain, Complex and Ambiguous,多变的,不确定的,复杂的,模糊的,用来描述大家心目中当下世界的挑战,而通常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觉得无所适从。

而这背后的原因包括,科技飞速进步,信息过度丰富,价值观的多元化,人们自我表达途径的多样化等等。

其实,从我们和一个教练谈话对象开始谈话的时候,是不是也偶尔会有这样的无从下手的感觉?

对方说的话有些似是而非,有些词的含义模棱两可,约谈目标在谈话进行中飘忽不定,有时候说这件事,又牵扯出好几件其他的事情,对方谈话的主题有时候我们自己完全没有经验,有时候看似我们非常有经验的话题对方却完全不在我们熟悉的谈话轨道上行进。

比如在语义使用层面的差距,我自己就有几次经验,明明是常用的日常词汇,谈着谈着才发现对方的指向和我内心熟悉的定义竟然不一样。还有一次,我以为对方要谈诗和远方,没想到谈到后来发现原来我们转回眼前的苟且。

所以,在教练约谈之前,哪些心态是有害的呢?

1. 专家心态

专家的特点就是疑难杂症都有经验都有答案,一听见症状就可以下判断,然后就开药 :-)

2. 助人心态

助人心态就是一种“我能”的心态,特点就是通过帮到别人成就自己和证明自己“我能”,如果不知道有没有帮到别人,或者不知道怎么帮到别人,就会开始焦虑或者怀疑自己;而且如果对方改变的计划和节奏不符合自己对“有效”的期待,就会迫切的想把对方推到更高效的轨道上去,这样才能尽快达到自己“助人”的结果。


允许自己无知,就是对对方说的一切保持好奇心和觉察,对对方谈话目标的内涵,对谈话的走向,自己要提什么问题给对方,对方可能有什么反应,对自己可能有什么反应,全都抱持开放的心态,不做预设,允许一切可能的发生。

场景一,对方的话题自己完全不熟悉

当教练话题或场景是我们不熟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被我们的“无知”和”无能“吓到,因为信息和经验的匮乏使我们对于如何对当下这个VUCA的场景做判断做分心完全没有把握。

这个时候我们要信任的是我们的觉察和教练方法的有效性。放弃传统的 分析-思考-解决 的套路,进入 观察-觉察-共情-共创 的状态

Amos老师讲过一个例子,他和一个中东的客户在一次电话信号极其糟糕的通话中,完全听不清对方说的内容

是什么,但是他通过对方的语气,节奏,准确的捕捉到了对方的情绪,完成了一次有效的教练谈话。

场景二,对方的话题看似自己非常熟悉

我自己碰到一个谈话对象,谈话的职场主题听起来特别常见也特别熟悉,这时候,内心的各种常见的scenario都蹦出来,迫切的想让对方的情况能套进自己熟悉的scenario之一,然后找到一种轻车熟路的感觉。然而谈到一半的时候,发现一个之前对方没有提到的关键要素和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一下子让自己内心的那些准备好的半成品的套路都失效了。那一瞬间,内心是崩溃的。

在熟悉的领域和话题里,“我知”和“我能”的那种离成功特别近的感觉都会蹦出来,但是它们反而是有害的。“我知”会生成很多预设和预判,妨碍好奇心和觉察,滋养“评判心”,“我能”会让自己的预期凌驾在对方的预期之上,自信心爆棚,“我一定可以帮你xxx”的口号几乎都要喊出来了。而有的时候,谈话对象可能甚至都没有真正准备好改变。

如何能够放下“我知”和“我能”,进入那种更允许的,更接纳的,更自由的状态,这是我们要带着好奇心和相信自己和对方都是创造力的天才的信念去挖掘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练”是什么 系列之五:允许自己无知和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