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之前的十年:写于博尔特退役后

2017年8月14日,在完成了自己的伦敦世锦赛之旅后,博尔特正式退役。

我不是田径迷,奥运会是我唯一认真看田径比赛的时间。但即使单从奥运会来看,博尔特也绝对算得上是传奇: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2年伦敦奥运会、2016年里约奥运会,博尔特连续三次获得男子100米冠军,这一纪录超过了曾经在奥运会上卫冕的传奇刘易斯。除此之外,博尔特还拥有诸如世锦赛冠军一类的我不甚了解的各种荣誉和头衔——虽然他有1米95的身高,但应该也可以算得上“荣誉等身”了吧。

我感觉,在我周围,只要对体育界稍稍有一点点涉猎的人,就一定知道博尔特,即使不知道他的具体成绩,也一定知道他是一位能力惊人的短跑运动员;更何况彻头彻尾的田径迷呢?在中国,每逢百米飞人大战,一定有人会守在电视机前,这之中不乏专为看博尔特的人;更何况在博尔特的祖国牙买加呢?据说,在某一次奥运会上(我记不得是哪一次了),博尔特和以及整个牙买加天团的出色表现,让整个牙买加的交通陷入了瘫痪。我知道牙买加人的快乐与骄傲一定不是全部来源于博尔特的,但我想博尔特一定给这个国家的人带来了快乐与骄傲。牙买加人看博尔特夺冠,兴许就像我们看女排姑娘们在里约问鼎、看李娜在澳网捧杯、看08年的体操女团站上世界之巅,看刘翔、看孙杨他们一样。

其实博尔特的谢幕之战并不完美——百米遗憾摘铜,四乘一百米因伤没能完成比赛。我没有看比赛,这些都是我是后来听说的。其实我心中没有太多的不甘和酸楚——诚然,有些遗憾,但世界已经知道他足够优秀。

然而,后来我看到了一条评论,这让我的心中起了波澜——“我还是希望有一个完美的不败的博尔特”。的确,那个在冲过终点之前回头望月诡秘一笑的所向无敌的博尔特不见了。真正将博尔特视作自己的偶像的人、真正去关注他的成长经历和每一次比赛的真粉丝们,心中的不甘和酸楚,是我无法体会得到的。

我想到了“第二喜欢足球,第三喜欢文学,第一喜欢田径”的史铁生和他最崇拜的偶像刘易斯。“我对刘易斯的喜爱和崇拜与日俱增。相信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想若是有什么办法能使我变成他,我肯定不惜一切代价……”后来,约翰逊在奥运会上战胜了刘易斯(再后来约翰逊被证实服用了兴奋剂)。“约翰逊战胜刘易斯的那个中午我难过极了,心里别别扭扭的一直到晚上,夜里也没睡好觉。”“……(我)在心里找很多理由向自己说明还是刘易斯最棒;自然这全无济于事,我竟似比刘易斯还败得惨,还迷失得深重。”(摘自史铁生《我的梦想》)

史铁生的文字其实是每一个心中有偶像的人的写照。我也是如此。当我看到我的偶像竞技状态不如从前之时,我会帮他找各种“客观”理由,说服自己他还是跟从前一样棒、比别人都棒;当我看到其他人对他抛出负面言论的时候,我——我知道这很幼稚——恨不得约他出来大吵一架;当我了解到我的偶像做了一些有欠考虑的事情时,我也会在心中为他开脱——“他一定有自己的苦衷”、“只是我们误会他了而已”、“记者的报导不客观”……我们明知他们不完美、会犯错、有失利,可我们不愿承认、不愿直视。何苦来呢?我们的偶像们根本不认识我们,我们替他们伤心为他们高兴他们不会知道,他们比赛失利或是收获辉煌也不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我们何苦呢?史铁生在《我的梦想》中给出了他的答案,我非常赞同——“我看见了所谓'最幸福'的人的不幸”。我们的脑海中有一个理想的形象,然后我们在人间找到了那个理想形象的映像,即我们的偶像;当我们把偶像与我们意识中的完美形象结合起来时,就再难以接受偶像的不完美了。

纵使博尔特这种短跑界的奇迹,也有他的局限——他能比世界上其他人跑得更快,并将这个状态维持了十多年,但他不可能战胜上天给他设下的那个终极局限,即时间。总会有后来者,击败博尔特,成为新一任的“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成为新一代人的偶像。我们看博尔特跑步,大概也没有抱着“必须永远是博尔特跑得最快”的奢求,我们只是喜欢看他一次次超越对手、一次次打破记录,我们喜欢那种“明知上天设下了局限,却还是要试图去打破它、并真的一次次打破了它”的快感。博尔特一次次打破局限,上天也就一次次设下新的局限,最后总归还是上天胜利的。然而博尔特还是要一次次地挑战。我们也要。

我小时候接受过专业的竞技健美操训练。我虽然在此没什么大成就,却也经历过一些对于我而言足够开心的辉煌时刻。通过我的努力,我从最初的14分多提升到了17分多(分数的分度值是0.01,提升1分非常难)。我满怀希望我能在收官之战中冲击18分以上——这并非不现实——然而我却拿到了一个我两年前就有实力拿到的低分。我哭了,我当时真的撕心裂肺地难受。但如今回忆起来我那段练习健美操的经历,我想到的还是我与队友们一起努力拼搏、一起嬉笑玩闹、一起站上最高领奖台的时刻;我也没有忘记那次失利,不过它的阴影不会掩盖之前的美好。

所以,我想对于博尔特来说也是如此——收官之战的不完美可能会让他难过,但是当他高挂战靴后,回忆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时,他还是会会心一笑。我记得当他完成100米决赛后,一个记者采访他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请不要想刚才那十分钟吧,想想之前的十年。”全场掌声雷动。那辉煌的十年、那称霸男子100米的十年、那不屈地挑战生命的局限并一次次成功的十年,它的分量必然超过这不完美的十分钟。我们对于博尔特的记忆,也是那十年,而不是这十分钟。

关于这次世锦赛的百米大战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夺冠之人不是别人,正是博尔特的老对手加特林。我看田径太少,我对他们的评价一定有失偏颇,不过从我的角度来看,加特林有点像博尔特的“背景版”。这一次,他时隔十二年再次回到世界之巅,看到成绩后,加特林喜极而泣,与博尔特紧紧相拥——英雄惜英雄。我真心为加特林感到高兴,他也算是突破了自己的局限。博尔特与加特林,是百米赛道上的两道黑色闪电,他们就仿佛是彼此荣登世界之巅的“阻碍”。然而,若非双雄,而是独尊,所谓的“独尊”者不可能有如今的成就——若是没有加特林的穷追不舍,就成就不了今天的博尔特;要是没有博尔特这一劲敌,加特林恐怕也很难在经历坎坷波折后重回巅峰。我们津津乐道的林李大战、梅罗之争、费纳德穆四巨头云云,均是如此,彼此阻碍了彼此成为世界最强,彼此也成就了彼此成为最强的自己。

以上我将“局限”简化成了具体的人格,可能有些狭隘了,但大致的道理应该就是如此。我们生命中的局限看似是挡住我们的阻力,但实际上却是我们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动力。

突破一个局限,提升一个高度,随后上天会再为我们设置一个局限,我们再突破它,再提升一个高度……如此循环,多少个十年,直到最后,总归还是要赢来那个逾越不了的十分钟。到那时,我们也将有资本说:“请不要想刚才那十分钟吧,想想之前的十年。”

回首向来萧瑟处,心中甚是满足。纵使天定胜人,我自剑指苍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想想之前的十年:写于博尔特退役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