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师龙场悟道后,声名远扬,贵州提学副使席书数次拜访请教为学之道,心悦诚服,连同毛拙庵下令重修省立书院,并亲自率领贵阳秀才以师礼尊事祖师,自此,心学学说才算是首次得到了官方的承认,就好像科学共同体最终承认了爱因斯坦一样,祖师正式开宗立派,有了公开弘扬自己学说的机会。
然而,祖师当时有感于此次官方聘任写的一首诗《答毛拙庵见招书院》:
野夫病卧成疏懒,书卷长抛旧学荒。
岂有威仪堪法象?实惭文檄过称扬。
移居正拟投医肆,虚席仍烦避讲堂。
范我定应无所获,空令多士笑王良。
——(《王阳明全集·卷四》,P56)
由此诗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祖师推避之意,借由长期病卧变得疏懒,而且学问也颇有荒废,正想要住院养病,最后还用了车夫王良的典故,担心自己误人子弟。
王良困境语出《孟子·滕文公下》,大意就是车夫按规范驾车,则乘车捕鸟一无所获;如果大有收获,则必须不按规定驾车,于是王良与乘车人断然绝交,而祖师对书院秀才意欲登科取第、考取功名心知肚明,这就违背他由外部价值转化为内心实现的“致良知”理念,所以对这次讲习机会不是很热情。
祖师一生追寻大道,从自己做起,分外强调“立志”,《教条示龙场诸生》有详细教诲:”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阳明全集·卷五》,P75)。
所以要求所有弟子必须以“成圣贤”为终身目标来纯粹的求学向道,凡是沾染功名利禄之心,就与“致良知”精义相违,道不同不可为谋,这也是我之前论述过无数次的“发愿”或“初心”(《掌控大局说到底是一种思维模式》、《如果下不了狠心,还是算了吧》、《初心的重要不可估量》),也是Ryan和Deci在论文“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提到的“自我决定论”,一定要从内在动机出发,决不能因为外界世俗来决定言行。
祖师少时豪迈不羁,曾孤身于边关游历,在讲究端重庄敬的儒家看来自然不是敦品之行,后来又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就是标新立异,大违圣贤之道,再加上自小就痴迷于兵书战策,后来剿匪、平乱中的作为来看,权谋纵横之学也尽在胸中,不可否认的是佛家、道家、兵家、纵横家都在最终臻于化境的求索之路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虽然祖师自己和世人皆以儒家宗师、心学大成以待,在我看来,分明就是以儒为根基、集佛、道、兵、纵横大成,也为个人“万物皆备于我”的价值支柱之一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祖师曾遵循朱子格物之说,在竹子前端坐七昼夜,留下“守仁格竹”的轶事,可以说朱熹对他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祖师是以明辨笃行的“科学精神”来证实、证伪、并重复朱子学说,践行、思考、推翻,如是者再三,最后在贵州“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终于发展出不同思想方式的“心学”,“粹然大中至正归矣”(《传习录》)。
生在信息化的时代,无疑于得天独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辈可做的事就是秉持祖师“成圣贤”的大志,以“心性需从事上磨”的耐心治学求道,融合中西文化精髓,克己修身,寸进寸欢喜。
《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是传统儒家士子的修行之路,所以朱熹之理学着重强调明物之理进而得真知,祖师格竹就是基于这种阐述,而格物之说与现代”证实、证伪、可重复“的科学标准很是相合,所以身处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为什么不以科学标准行”格物致知“之法?
比方说认知科学既是研究与心智相关的学问,又是符合格物的科学,认知科学包括哲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六大类,而投资大师Charlie Mugger曾提出过格栅理论,就是要综合学习各学科的最有价值的模块,来学以致用解决人生的各类难题。
那么可以说认知科学本身就是一个涵盖多学科的“格栅领域”,以严谨的现代科学训练钻研六大类最具价值的知识模块,格“认知”而致“心智”,进而通达”诚意正心“之道,似乎为儒家新气象的可行之法。
我华夏文明之所以绵延数千年,就是因为无与伦比的包容性,虽然自明清以降固步自封,在工业革命时代全面落后,但已经以沛然莫御之势重新崛起。
那么在智能化时代即将到来的今天,以科学格物,以融合致知,以中西文化精髓诚意正心,其后修、齐、治、平,如此不需一甲年岁,中国则可重回世界之巅,而我辈也有机会“铭彛鼎而被弦歌”(欧阳修),在时代大潮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华美篇章。
Reference List:
Ryan R &Deci E,2000,”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American Psychologist,
杜维明,1968,《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
《王阳明全集·卷四、卷五》、《孟子·滕文公下》、《明史·王守仁传》、《大学》、
《传习录》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