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全员持股机制
本文转自“股权道”微信公众号(chye1888)竹子原创,“股权道”只发原创干货,不做水货或抄袭。
农业企业温氏股份,于2015年11月2日在创业板上市(股票代码:300498),市值最高时达2720亿元,曾超越平安银行、万科等知名企业,在A股历史上排名第40位,成为创业板第一股,创造了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传奇。
自2015年11月上市以来,温氏股份分别在2015年末、2016年中、2016年末共三次分红,分红金额达83.38亿元,成为创业板分红最多的公司。
最近创业板股价大幅下跌,温氏股份仍稳坐创业板“第一股”宝座,成为仅剩的一家市值超1000亿的创业板企业。
2016年年报显示,温氏股份2016年实现营收600亿元,净利120亿元,成为公认的行业第一。
温氏集团是一家拥创新基因的集团化公司,模式创新(公司+农户)、技术创新(互联网+物联网)、机制创新(全员持股),公司推行“精诚合作,齐创美满生活”的核心价值观。
在被认为“低端、土包子”的农业行业,低调的温氏集团是如何做到的?
01 全员持股机制
温氏创立于1983年,由创始人温北英组织七户八个村民,凑了8000元形成了八个股份,叫“七户八股”,成立了新兴县簕竹畜牧联营公司。
温北英先生胸怀广阔,认为财富不要集中在一个人的手里;他很早就认识到人力资本的价值,提出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人,大家一起创造价值,一起分享劳动成果;1992年就提出了“精诚合作,齐创美满生活”的核心理念。
全员持股初现
1993年,温氏实行了员工持股的股份合作制,主要干部和骨干员工都持有公司股份,员工既是公司股东,又是企业员工,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股东和员工利益的相对统一。持股员工在获取合理劳动报酬的基础上,还能分享公司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员工创业积极性,也为公司获得了发展所需的资金。
到1999年,公司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包括46名自然人和温氏集团工会,由工会代广大员工持有温氏集团的股份,此时公司注册资本已达1.1188亿元。
2012年12月,温氏集团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此时员工持股人数已增至6789人,员工持股占比49.57%,而最大个人股东温鹏程只占3.34%。
温氏整体上市造富翁
2015年11月2日,温氏股份通过吸收合并大华农的方式完成创业板上市,成为创业板第一股,6800多员工也因此身价飙升,据统计已有48人成为亿万富翁,上千人成为千万富翁。
温氏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吴夙强曾说“在清华随便遇到个老人可能就是大师,在温氏随便遇到个保洁可能就是个千万富翁。”
《2016胡润百富榜》共有2056位富豪上榜,上榜人数最多的公司是阿里巴巴,共计18人上榜;其次是沙钢,9人上榜;而温氏共有8人上榜,排名第三位。
两万人的员工持股计划
在上市后的2016年,温氏股份推出一期员工持股计划,参加对象包括温氏家族管理团队、董监高、以及与公司或公司全资、控股子公司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员工,总人数不超过 19,090 人。
本次员工持股计划采用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发行价格不低于董事会决议公告日前 1 个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的 90%,员工用自有资金购买。
与美的集团按员工级别实施不同的股权激励方案不同,温氏股份采用全员统一的员工持股计划(因温氏家族为实际控制人,实行单独认购;其他人持股由员工持股计划管理委员会代为管理)。
在申报员工持股计划时证监会曾提出:温氏有14.93 亿元的货币资金余额, 49.87亿元的理财产品,而员工持股计划筹集的资金不超过11.6亿元(意思说:公司有64.8亿资金,不缺钱,为何还有向员工发行股票而筹集11.6亿?有必要么?),请解释本次募投项目采用股权融资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温氏给证监会的解释是: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实现员工与公司发展利益共享,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员工的利益与公司的发展更紧密地结合,为实现公司发展战略和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温氏的全员持股之道
有的公司实行员工持股后,过几年老板就想办法把股份要回来;而温氏的员工入股后可以一直持有,有些员工年纪大了可能转去做辅助性工作了,但不影响他持有的股份,所以有保洁员是千万富翁之说。
温氏股份的前董事长温鹏程说:公司的理念是共建共享,我们不但希望员工通过劳动得到合理的回报、改善生活,更希望他们在公司在成长中分享资本市场红利。
这样的机制,也换来了员工们的高度忠诚。据统计,温氏股份中高层以上员工离职率不到2%;骨干员工保持稳定的同时,不断有新人才涌入温氏。
中山市康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衡良认为,愿意“分钱”的老板很多,愿意分“股权”的很少,“股权分享有赖于公开、公平、公正的制度,而温氏有透明的会计制度、定期公布财务情况、完善的进出转让机制。”很多企业缺乏这种基础。
温氏为了员工持股是付出了代价的,新任董事长温志芬说:全员持股能够强化企业凝聚力,但确实影响到我们上市的进程。
02 温氏曲折的上市之路
温氏在1993年登记为股份合作制企业,1999年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从2002年开始谋划上市,但在2006年起施行的第三版公司法修正案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在200人以下,而温氏参股员工众多,已远超200人,上市进程受阻。
曲线上市
温氏集团上市受阻,2008年对同属温氏家族控制的广东大华农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进行股改,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人数为196人。
在2010年申请后,大华农于2011年3月8日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股票代码300186(现已退市注销)。
上市转机
温氏集团谋求整体上市的初心一直没变,转机出现在2012年9月,证监会通过的《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规定:
股东人数超过200人的非上市公众公司,应该做到股权明晰、合法规范经营、公司治理机制健全、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符合条件的可申请在新三板挂牌或证交所上市,股东人数超过200人没在新三板挂牌也没在证交所上市的,应当按相关要求规范后申请纳入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
这一规定为温氏集团整体上市打开了一扇门。
重谋上市之路
2012年12月,温氏集团经股改后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 314,214.48 万元,温氏工会持股49.57%(代 6789 名自然人股东持股),另45位自然人单独持股,持股最多的个人占3.34%。
2013年,温氏集团工会与 6789 名自然人解除代持关系,将代持股权无偿还原至 6789 名自然人持有,并进行了公证。
2014年6月,温氏集团向广东省股权托管中心申请进行公司股份的托管。
2014年9月,温氏集团通过证监会审核,成为非上市公众公司。
至此,温氏上市障碍得以清除。
温氏集团于2015年5月再次申请上市,为加快上市进程,以换股吸收合并广东大华农动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的方式进行,无募集资金。终于获准于2015年11月2日在深圳创业板上市实现整体上市,成为创业板第一股。
关于公司控制权
温氏集团股权极为分散,上市前或上市后均无持股5%以上的单一股东,各股东的持股数及持股比例均较小,现在最大股东为温鹏程,持股比例为4.15%。
温鹏程等 11 名温氏家族成员为公司的创始股东或创始股东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上市时温氏家族成员合计持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16.74%,持有公司股份时间长,持股情况稳定,掌握着公司的相对控股权,为温氏集团的实际控制人。
为进一步稳定温氏家族的控制权,温氏家族 11 名成员在上市前签署了《关于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致行动协议》,约定在股东权益行使方面保持一致。
面对近年的上市举牌潮,温氏股份前董事长温鹏程说: 对于外界资本的举牌,我本人并不拒绝,只要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和所有股东的利益,我都赞成。未来如果时机合适,也不排除引进战略投资者。
03 温氏模式
很多人说,温氏快速发展的动力来自温氏的“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和科技投入。
技术温氏
温氏在养育技术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通过机械化、自动化技术适用提高生产效率,在环保技术、互联网、物互网等应用上也进行了许多探索。
2011年成立行业内“独一份”的物联网研究院,研究基于物联网、“互联网+”,对整个业务做到360度无死角监测,下一阶段计划通过新技术的适应提升10倍的生产效率。
同时,温氏也会对电商进行探索研究,现任董事长温志芬说,对丁磊养猪的模式不太了解,但或者我们可以合作一起搞个现实版的QQ农场,他负责线上互联网方面的开发,我们负责线下的部分,让每个消费者都在这个农场里领养一头猪,或者领养一只母鸡,我们把母鸡下的蛋寄给他们……
到温氏现场参访的朋友表示,温氏是真正的互联网+、真正的高科技企业!
公司+农户模式
在温氏创立之处,温北英就大胆提出“场户结合”“代购代销”的方法,与周边的农户展开合作,催生了“公司+农户”模式的雏形,并带动鸡场经营效益明显提高。公司利润从1986年的5万元飙升至1988年的37万元,公司股东也均跻身中国农村第一批“万元户”之列。
但1989年国际、国内市场发生巨大变化,肉鸡销售市场低迷、价格下跌;而公司挂钩的农户增多,供应过剩。如继续实行“代购代销”的办法,可保住公司的利益,但农户利益必然受损。在利益的考量面前,温氏果断把原来的“代购代销”变为“保价收购”,曾拿出2.56亿元补偿农户,公司甚至差点破产。
此举保住了农户利益不受损,也保住了农户与公司合作的积极性,稳固了“公司+农户”这一经营模式。
在之后的几年,温氏一路高歌猛进,1994年销售额破亿元,成长为区域性品牌。
2007 年,温氏集团成功跨入广东省首家销售值百亿元级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
2013年H7N9疫情盛行,养殖业再次遭遇危机,温氏拿出36亿补贴给养鸡农户,再次牺牲公司利益保护农户。
很多养殖户主动要求共渡难关,员工主动要求减薪和缓发工资,但温氏注重承诺,既然承诺在先就会履行。
温氏始终坚持优先保障农户的利益,不与农户争利,不将市场风险转嫁给养殖户,给企业积累下极高的信誉,与农户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成为全国唯一一家这么大规模成功实现“公司+农户”模式的企业。
至2016年,温氏股份已在全国20多个省拥有239家控股公司、5.86万户合作家庭农场,总销售收入达600亿元,养殖户年收入可达20多万元。
04 家族企业的传承和接班
温氏集团由父亲温北英创立,从大华农的上市资料显示,长子温均生2009年任上市大华农公司董事长,次子温鹏程任温氏集团董事长,至2017年4月温鹏程退居名誉董事长,由三子温志芬接任新一任董事长。
温鹏程表示“温氏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是一个带有家族烙印的公众公司。”正是因为如此,早期的温氏集团才被拒于资本市场之外。温氏虽带有家族烙印,但完全以公众公司的方式管理,管理团队的决策程序是非常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团队的成长和民主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家族企业接班
前董事长温鹏程表示:我读大学的时,父亲就指定我唯一的专业就是报考华南农大畜牧系,所以当时是刻意去培养的。
而现董事长温志芬说:我们是和公司一起走过来的,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个人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不是说现在突然进行的接班,是自然过渡。
温氏企业文化传承
温鹏程说:父亲是个乡村知识分子,他学识非常渊博,能力很强,一直教导我们去做更大的事业。他说:要做大企业,一定要面向未来,树立大目标。他从一开始就认为养鸡不是为了赚些零花钱,是可以做成大事业的。
他常教导我们说,“上医治国,中医治病,庸医杀人”,教导我们进步。
他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要从战略上去规划工作,从战术上去落实工作。
父亲无论是做事业还是在生活中,做任何一件事都不存在短期行为。父亲的理念是:“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所有人可以对不起我,但我不能对不起人。
温氏文化从父亲那里奠定的基础,在兄弟这里发扬光大,将来在组织管理上要做到不依赖个人,而是依赖流程和体系。
近期精彩文章(回复数字获取):
70625 如果年龄在35-55之间,一定要看这张图
70701 你的勤奋正在毁掉你自己
70703 不懂跟进,工作等于白做!
70709 做事要找靠谱的人,聪明的人只能聊聊天
70708 一个精英的养成,家庭因素究竟有多大
70715 敢批评你的人才是你的贵人!
70719 我听过最扯的一句话,就是“能者多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