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边角料:为毛我们要爱临如己

俗务缠身,又没办法按期搞读书会了「天啊,为什么是又」。有鉴于上一次,大家聊的开心,同时不免有点跑题,所以看来定议题还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我会按照章节,搞出点讨论话题出来,到时候大家照着文本讨论,除了略费一些事,大概内容会更集中一点,同时也无损于快乐。「那么这个边角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主要是因为大家学科背景的差异,未必然很能理解我们在讨论中所会用到的那些概念名词,所幸我还存着一些当初的讲稿,略作可读性整理,拿出来贻笑大方一下。

爱临如己这个说法,在世俗的层面,大家或多或少都一定听过,也不是什么陌生的概念。总的来说,一般我们听到的理由,多出自于儒家。不过呢,这个概念其实是从基督教来的。有鉴于基督教文明构成了整个现代文明,至少是西方现代文明的基石,西方又无可置疑的是整个现代性的掌舵者,所以我们有必要从西方视角对这个概念进行一下论证。此处多说一句,其实儒家「包括现代新儒家在内」所提倡的「仁」的概念,是有等级差别的爱,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与「爱临如己」是有差别的。即便是在世俗层面上我们可以抹去这个差别不谈,传统中哲的论证方式也不太遵从逻辑,所以对非儒学信奉者来说,说服力也相对较弱,换个视角来谈,还是很有必要的。

人生来平等,这是所有论证的大前提。既然生来平等,那么人都有等同的欲望。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理所应当的权利向往「善」,这个「善」放到人际关系中,也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好」,这种需求,是依赖于别人而实现的。人与人的行为,按照大分类,无非就是「对别人好」、「对别人坏」、「对别人漠不关心」三种。如果对别人好,那么也就是满足了别人「希望别人对自己好」的需求,基于同样的欲望,自己「希望别人对自己好」的需求才可能实现。而另外两种行为,无论是「对别人坏」还是「对别人漠不关心」都不可能满足别人「希望别人对自己好」的需求,那么很显然的,自己的「希望别人对自己好」的需求也就不会被他人满足。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即使在不讨论「高尚道德」的基础上,仅以世俗的、功利的眼光去考量,「爱临如己」也是靠谱的。这就是英国神学家胡克尔的论证。此君认为,人生来平等,平等是人互爱的基础,互爱是人类责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胡克尔引申出了正义与人爱的准则:要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会边角料:为毛我们要爱临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