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以后是春天

冬天以后是春天_第1张图片

外:这则消息已经过去很久,而我被看似繁忙的工作一拖再拖,注定是跟不上热点,但是关于热点,我还是赞同三联周刊的一贯评论方式“后事件”,等热度挥散后,才有真实的评价。正如罗一笑事件,不管你有没有动心、动手指、动嘴大骂,你在看的那一刻,就深陷其中。

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刻,深渊也在凝视你。

       这个标题的所有权是来自我的同事大西西。她是带领我进入EAP和心理咨询师这个领域的第一位领路人。为什么要在这里提及,是因为一则当时被刷屏的新闻(到现在可能已经很少有人再提及)“成都小伙突发脑溢血,捐赠器官四人获得新生”,本是一则普通的新闻,通篇看完,所有的和其他的报道,都是赞扬他捐献器官,我也很钦佩他,可能更多的是飘过去的那几个字“经常加班”、“虚脱的感觉”。

        我在朋友圈感叹新闻的关注点,引来很多朋友共鸣,各自的看法也不太一样,但共同都有一种“忙到心死”感悟。相比其他行业,通信行业的加班比起其他的行业,也算中等,设计院的朋友同时回复着赞同与声讨,不由得让我再更加深入的思考,过劳,应该是压垮身体和心理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触动“猝死”的按钮,和点燃炮竹的那一根火柴。

       同样的事情分配,有些人会做到井井有条,或许他们不一定会做完,但总有一些是可以作为选择题完成,有些人却会觉得不得不加班完成,过劳主要出现在那些有理想主义,通过自己的工作使得生命获得一定上的意义,这个意义可能是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对前期的完美追求、无所不知和常胜不败。

       戴维·麦克利兰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求,而成就需求追求着个体价值的最大化,或者在追求自我价值的时候,通过方法达到最完美的状态。它是一种内在驱动力的体现,同时也能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活动,思考方式,并且是一种长期的状态。不得不说成就需求应该是“具有强烈的成就需求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追求的是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的个人的成就感,他们并不看重成功所带来的物质奖励,但是过度的成就动机,会造成偏激的动机需求,超越了在过程中所带来的乐趣。

        那么我们来看看过劳与偏激的成就动机之间关系:在我看来,过劳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因为工作强度大,而是一种心理体验,它与情感、态度、动机和期望有关。这种危机的出现,是人们对于动机的需要超过了现实的能力,从而影响了他们行动的态度。

        由于情感上得不到高成就动机的满足,导致在身体、心理上有耗竭的体验,他们渴望被人认可、有着对工作不尽完美的焦虑,害怕不能完成带来的想象后果,并且感觉负面的影响都表明他们存在问题,感觉事情不会按我的想象进行……当然,导致这个错误的高成就动机,还与每个人自身的觉察能力有关,对于生活在高速运转的社会里,我们能把控自己的工作,更要把控自己的内心。

        感觉身体被掏空,就是过劳的信号。我们却全然不知,在资源的分配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不到两全其美,却常常两败俱伤,作为通信行业十年,我有过几次加班通宵的体会,也看到过同事加班通宵的,那种感觉当时无法形容,只觉得像一只陀螺无法停下来,到近段时间,因为加班长时间延续晚上熬夜,我能说出来那种虚脱的感受:生怕自己再也醒不来的深深恐惧。

       有过过劳的心理体验,会发现工作永远做不完,这个恐惧和焦虑会像多米罗骨牌,一直压倒在工作、家庭和自己身上。新周刊2016年度十大关键词里面,有一个词叫“北京瘫”,曾经也有一段时间风靡在朋友圈的葛优瘫,一看到那副“爱谁谁不管老子任何干系”的样子,才觉得对得起一年的瞎忙——这种状态,是内心瘫的外在表现,也只有通过“不要加班!不要加班!”的呐喊,来表达这种心理荒芜。

        好像有个微信、朋友圈后,每个人都是一副永远在线的状态,点赞、转圈,刷一刷存在感,从众的心理,在面对一些沸沸扬扬的新闻时,不得不转一次,以表自己在圈中,没有没信息孤立。这样的状态,一定持续了很久,而被自己的心理因素所驱动而选择加班,我想内在也一定有焦虑、内疚、讨好,甚至对奖赏的期许。或许在你感到非常疲惫不堪,永远睡不醒的时候,真要仔细想一想,你是真的瞌睡不够,睡一觉就好,还是头挨着枕头,却一直刷手机睡不着,你在焦虑着、期望着什么?

         我最近看到一个新的词语,叫“福流”——在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有一种全神贯注的忘我状态,时常忘记时间的流逝和周遭环境的变化。做事时全情投入、乐在其中,完全出于自发的兴趣,而不在于报酬、奖励、评价等外界诱因。这种由全身关注所产生的快乐的心理体验,米哈伊称之为flow,并认为这是一种最佳的体验,彭凯平教授把它称之为“福流”。他说,这是一种幸福的终极状态。对抗过劳,需要这样的一股“FLOW”,我也可以把它认作为“心理的繁荣”,做事本身所遇到的过程,足以让人体验,而不再追求过高的成就动机。米哈伊教授说:“学会掌控内在体验的人,能够决定自己的生活质量,我们与幸福就是如此接近。”说不再追求目的很容易,但是做起来非常难,包括自己。不管是内心自我的觉察,还是不断的调整,都在经历一个黎明之前的黑夜,这大概就是我为什么想要继续将心理学学下去的原因。

      我知道,在几天后,新的热词将刷满大街小巷的屏幕,甚至过劳死都不算新鲜的热词,30-40岁,在接近人生泾渭分明的阶段,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生命远比我们想象的脆弱。

       在每当如刺梗喉的境况下,而更找不到倾诉,内心的机制会发动起来,打鸡血恐怕是饮鸩止渴,要的是内心的积极暂停。

      与其在寒冰的日子,雪上加霜,不如提前暖好被窝,早早的钻进去。

      毕竟,冬天之后,春天就不远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冬天以后是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