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游击不要打成流窜犯,千万留意哪儿是你的井冈山

创业这件事,需要一点勇气,一点灵气,一点坚持,还有一点运气。大道至简,放什么时候都是有用的。

打游击不要打成流窜犯,千万留意哪儿是你的井冈山_第1张图片

文/孟醒,河狸家创始人

“沙盘推演”很荒谬

有人说,小资金创业,尤其白手起家的朋友们,是否可以去“调研”,去“设计”,去“沙盘推演”出一个近乎完美的“价值主张”,然后安安稳稳、踏踏实实、把风险撇清、取得创业成功?

我说这纯属瞎掰。为什么?因为有三关,你过不了:第一关是数据采集关;第二关是数学模型关;第三关是自身心智关。

分头来说。第一关数据采集。讲白了数据采集,就是烧钱啊。你一个刚刚创业的公司,居然要去采集大量数据?不是我看不起你,你把这么多数据,准确采集完,少说得花几十万吧?

其次,即使采集完毕,这些数据,也都没用。为什么?因为你手头没有科学合理的数学模型,来计算这些数据啊!

更重要的是第三关,创业人难过自身心智关卡。哈佛大学一著名教授总结大量案例后得出结论,有六个常见的心理陷阱,会把你往阴沟里带。哪六个呢?

1.先入为主陷阱;2.维持现状陷阱;3.顾惜已支付成本陷阱;4.肯定证据陷阱;5.框架陷阱;6.估计与预测的各种陷阱。

第四个陷阱很容易理解,创业者所谓“调研”,往往是在不自觉地找寻支持自己逻辑正确的证据。第一个和第三个,也是经常掉进去的大坑。尤其是第三个,有人问了,创业前,还没咋投入资金啊,怎么就开始了“顾惜已支付成本陷阱”呢?

这就是点子上了。对创业者来讲,所有的热忱、激情、身边人的鼓励(如果你身边人打击你,你抗击这种打击时,也是在付出“感情成本”),尤其是付出的时间,都是你的成本。你越陷入这种成本的不断支付,就越容易在陷阱内出不来。然后就会给自己找诸多借口……

举个小例子吧,如果企业做了任何决策,事后发觉不对劲,怎么深陷泥潭,似乎很难爬出来啊?你去问当初支持这个决策的伙伴,都不必猜,他肯定不会说当初的决策有问题,而是找出一大堆借口,说什么“市场变化,我们加大投入就会过难关啊……”之类的废话。实际上,都是人性问题。

所以,貌似有效的调研和推理,在三大关卡面前,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往往效果远不如灵感闪现的“机会导向”,一咬牙后的出击

靠你的灵气儿去嗅

关于创业者的素质,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想象力。在刚开放的年代,有胆量就够了。在当前的竞争格局中,只有胆量,没有寻常人没有的想象力(或称“第六感”、“商业直觉”),而且是能获得一部分人认同的想象力,那叫匹夫之勇。

看看那些学过MBA的家伙们吧,他们肯定对商业模式有着强大的判断力了。他们做“沙盘推演”,起码推算过程,清晰可知,而且不会盲目乐观——但这恰恰造成了他们大部分人不会去创业了。

为什么?因为把每一个陷阱、每一处危险都看到后,信心反而不足了。

根据美国的统计,目前MBA教育的“保质期”大约是4到5年,也就是说,现在的理论,五年后大约就比较过时了。可问题在于就算不过时,MBA创业的,也并非令人看好。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MBA所有课程,都在训练人的理性!都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来证明案例中的一丝不苟的推理过程。这个调调儿整久了,你的想象力一定下降。

MBA不教什么?不教想象力啊!可创业呢,一没资金二缺经验,最大财富就是你的想象力和第六感!

靠传统招数,很难突围,毕竟今天四处都是竞争对手,都是资金、网络、实力比你大得多的霸王龙。在商业侏罗纪公园里,能让你发展成新一代迅猛龙的,就是靠找到新草场把自己养大,而新草场,不是靠按部就班寻找,是靠你的“灵气儿”去嗅。

因此对个人创业者而言,分析太多反而误事,因为你的“雷达系统”,根本就是“伪雷达系统”,做不得数的。反而,靠直觉,更容易成功。

打个比喻,创业者,首先是一个空想家,按照想象,画出图纸。也许是摩天大楼,也许是双拼别墅,也没准小茅草屋——重要的是,格局是你先确定的,然后动手实施。

盖好后,这栋房子还不错,能够产生价值,该进行使用和修缮了,就该轮到MBA的功夫出手。使用和修缮一般都有明确的思路和技能,一般不建议太出格胡来。按部就班比较好——这就是职业经理人的作用。

所以有的企业老板,一定阶段,武功无法升级,也无法自废,就当董事长好啦,CEO去交给职业经理人。那些MBA的家伙,很小心很谨慎,也很科学的管理,保证不会把一四层小楼,拆成一双桅大帆船!

可是,创业的人,就需要点疯狂的想象力和激情。

什么叫“下意识决策力”?

不少人因此认为,所谓企业家,所谓生意人,所谓“成功者”,都一定是很有“赌性”的。因为,总能看到那么多成功者在大家都迷茫,都看不清“状况”的时候,就出手了!

这种“赌性”,是否是创业者一个必备的“性格要件”呢?

我来说说我的看法:可能大多数的成功企业家,性格都不好赌。

什么叫“赌”?

有一个美国财经记者,采访索罗斯。采访中,索罗斯接到个电话,电话中,索罗斯听到某个利好消息,立即吩咐增加三千万美金的投入。指挥完了,挂掉电话,继续接受采访。

那个记者可惨了,当天晚上居然睡不着觉!“天哪!就那么一刹那,他居然就做出了追加三千万美金的决定!三千万哪,那可是三千万哪!”这个记者后来诉说,当晚他觉得有什么东西堵在了胸口,见到这种疯子般的投资决策,任何人恐怕都无法平静。

但索罗斯真的是在用“赌性”来下判断么?

是不是判断索罗斯在赌,你不妨叫一个从没摸过乒乓球拍子的人,来和你打乒乓球——你不会打乒乓球不要紧,你熟悉羽毛球、网球什么的,也都行。我无非想说明一个道理:当乒乓球向你右侧飞来之时,你有经过缜密思考么?

“砰”,你挥拍击出——这一刹那,你脑海中真考虑过用扣杀的、削球的、提拉的、还是干脆把球给高高吊起来?力度几何?方向朝哪儿?

如果真的这么想,估计全场下来,也接不住几个球。

你去采访王楠、张怡宁,他们肯定也说球飞过来时,根本不用思考,直接挥拍就给出去了。这种“不思考”,其实是经过千百次锤炼后的“下意识决策力”!

人人都有自己熟悉的领域,也都具备相应的“下意识决策力”。一个好厨师,放盐时绝不会用天平秤一下,但味道每每恰到好处,因为“下意识决策力”。

甚至一个半大孩子,你看他发短信,还用眼睛盯着手机键盘么?拇指飞快,几乎都不用看,就能准确找出每一个需要的汉字,这也是“下意识决策力”嘛……

至于巴菲特、索罗斯这种顶级高手,动辄几千万上亿的手笔,其实和沃尔特迪斯尼的米老鼠创作如出一辙,都是经过成年累月的洗礼,甚至是失败的打磨,才拥有一种“下意识决策力”。

你不能把你自己不拥有,而别人拥有并应用了的“下意识决策力”,叫做“赌性使然”。

这也就昭示我们,所谓想象力、商业直觉,都应该导向“下意识决策力”,也就是你熟悉的领域。

战略需要手艺化

企业家的一个特质,就是能依靠“下意识决策力”,不那么凭逻辑,给出判断。而这玩艺儿,基本上是不太好教的。

但是车轱辘话往回说,仅仅依靠天赋和直觉走天下,还要彼得·德鲁克、迈克尔·波特干吗啊?还要商学院干吗啊?再说了没有个大框架在那儿兜着,再大腕儿也难免不一个跟头被打回原形!

所以,好战略和创业一样,都需要“手艺化”来看待。

战略从何而来?现实中,企业既不可能完全精心设计战略,也不会完全听从天命的安排。你以为真的ZARA老板、西南CEO是神仙乎?英明神武,提前N年,就规划出完美战略,而后N年,就完全执行,直到竞争对手晕死一片,惊叹其牛?

拿着ZARA、西南的战略,价值链上每一个环节来填空:你看,他这一点是这么做的,那一点呢,是那么做的,是吧,都是正确的,是吧,填空填完了,就是完美的!这就是所谓“倒果为因”。

尤其某些空头理论家,完全沉浸在“战略规划”的逻辑美感当中了……

战略只是“想”和“看”出来的么?看过周星驰的《功夫》,走出电影院,拍得出如来神掌吗?

事实上,战略的形成,通常是事前适当考虑,事中边干边学,事后总结提高的结果。这个过程,体现的是一个顺势而为的动态学习调适过程。

在“目前资源起点”和“假设的终局”间,如何思索战略的一条路,接下来,就是“战略手艺化”的过程了。事实上,我最在乎的,就是终局判断是否能够形成?

比如,一家便利店变身为服务小管家。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中间如何走,每一步该怎样走,跨大跨小,都是“手艺化”的过程。

建立你的根据地

有朋友又问我:“对于小企业,其实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你说的针对很小的细分的市场提出独特的价值主张,但是另外一种似乎也非常深入人心,就是小公司,不能执着于某一个独特的客户群体,而是要见到什么做什么,也就是打游击,这两者是否矛盾?还是相辅相成?”

这个问题,提得实在是好!

之所以“机会导向”屡屡被我提及,就是怂恿你去“打游击”嘛!往往创业时,是:“眼中看到了A,真干时就干成了B,干着干着变形居然成了C,结果最终赚到钱还是靠了D。”

这个世界,确实有N多祖坟冒青烟的天才,例如比尔·盖茨,一出手,一辈子的事业契机就奠定了——但大多数人,小资金创业,还就是游击战比较靠谱。

当然,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胜负手”,就是取决于,你打游击时,必须存着“建立根据地”的心态和嗅觉!

我有个朋友,打游击打成流窜犯了,这许多年下来,无数次换项目,小钱没少赚,但始终建立不起来稳固的事业体。这时我们就会看到,无论“战略、运营、团队”这三者,哪一样都无法清晰和强大起来。自然赚大钱,就一直和他无缘。

所以打游击没错,从概率上讲,死守才可怕。但打游击时,千万留意哪儿是属于自己的“井冈山”!学会如何在自己的井冈山上,筑起城墙、架起机枪:锻炼运营能力、提高运营效率、挖掘竞争战略、强悍团队建设……

一步一步走下来,你就发现,自己不仅拥有井冈山了,因为好战略“自我强大”的结果,就是小红旗,逐渐插遍全国。

你可能感兴趣的:(打游击不要打成流窜犯,千万留意哪儿是你的井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