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坪记事(3)| 人口大迁徙

这里是陕西省的腹地,但绝大部分人操着河南口音;这里的人不听秦腔,却偏爱豫剧。

快递服务站的老板一边帮我找快递,一边听着唱起来要拐好几个弯的豫剧。走出服务站,我一路在想,这里的一切,都见证着一段艰苦卓绝、奋力求生的历史,何不述诸纸上?听我娓娓道来。

让我们把时间追溯到1938年。1938年,蒋介石为了阻止日军西进,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下令扒开了黄河南岸的渡口--花园口。这种办法不仅没有击退日军,反而形成大片大片黄泛区,数百万人无家可归,这就是著名的“花园口决堤惨案”。这也直接造成了河南省连续两年的大规模旱灾,并由此引发惨绝人寰的“河南大饥荒”,数千万人沦为难民。

为了求生,这些难民携儿带女,背筐挑担,纷纷从灾区逃出来,沿着陇海铁路一路西行,并在沿途落了户。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爷爷的爷爷拖家带口从河南省孟津县出发,西行到了陕西蒲城县,实在生存不下去了,要饭为生。后来又辗转到了陕西宜君县, 靠拾庄稼度日。就在宜君县一个叫哭泉(因孟姜女得名)的地方,爷爷出生了,那是1945年。

焦坪记事(3)| 人口大迁徙_第1张图片
爹,啥叫逃荒呀

人呐,若非迫不得已,谁愿意背井离乡?爷爷的爷爷在哭泉这个地方去世了。听说故乡没有灾害了,爷爷的父亲又拖家带口奔向孟津,说是奔向,内心是这样的,但凭两条腿走起来,还是走了个把月。那会儿爷爷也就一岁左右,他是被父亲用扁担一路担回家的。偶尔能坐一会儿毛驴儿车,爷爷的奶奶还晕车,听说到家后,她便颠簸死了。

生活总是那么不尽人意,1959年,全国又开始大范围的饥荒,暂不讨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导致,老百姓始终是受害者,尤其河南的老百姓,再次面临饥饿的威胁。1960年,爷爷已经15岁,他的大哥独自在外打拼,有幸被分配到陕西铜川焦坪煤矿,正巧有招工的机会,便发电报让他与母亲同去。

煤炭业的崛起

煤矿所在地叫小街。从这个名字便可以看出,这只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沟。小街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位于陕北高原与关中盆地的过渡带,这里的山拨开就是煤,不像山西需要将机器的爪牙伸入地下百米才能触到煤。因为“黑金”的发现,这个原本荒凉的山沟里,倏地开起了数家煤矿,从早到晚喧闹不已。煤矿的出现,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

挖煤是份儿苦差事,当时的生产条件也落后,每开采百万吨煤就要献出两三条人命。但这并不能阻止这些外来求生人员的热情,男人们下井挖煤,女人们捡煤渣换钱。河南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为了运煤方便,陇海铁路往这里特意分出了一条支线--梅七线,铁轨的触角直接伸入煤矿。运煤专线的接通,更加速了焦坪煤矿的发展,并成为当时铜川矿务局最大的煤矿。这个地方便脱离了那个不入流的名字--小街,以新的称呼“焦坪”被人们熟知。欣欣向荣的煤炭业也吸引了北方黄土高原和南方平原地区贫困县漫流而来求生的人们,从此焦坪充斥着杂七杂八的外地口音。由于河南人居多,本地人也被耳濡目染得改变了生活方式,说话带上了河南味儿,听戏也变成了豫剧。

煤三代为生活再次远走他乡

煤炭毕竟是有限的,能救活第一代、第二代,那第三代、第四代呢?因资源枯竭、转产不力,2001年焦坪煤矿宣布破产。历经四十年的喧闹,焦坪终于安静下来。有的第一代矿工退休后又回到了河南安度晚年,还有一些留在了这里,同样为了生存,第三代人纷纷上外地求学,也就把家安在了外面。因为煤炭,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而来。又因为煤炭,大批人员又陆续搬走。

我打趣还听不懂话的儿子,以后有人问你是哪里人,你要回答“我是山西人,老家是陕西人,祖籍是河南人”。

完成于2017年1月26日 丙申年末

你可能感兴趣的:(焦坪记事(3)| 人口大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