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高手 ̶ 精英的见识和我们的时代 》(上)
本书简介:《高手 ̶ 精英的见识和我们的时代》是“得到”APP专栏《万维钢 ̶ 精英日课》的精选,集结了全球经济、社会、科技、哲学等领域的最新思想,并用中国人习惯的方式进行分享。不是所有人都有现代化思维,万维钢努力的,是第一时间用全球主流精英思想武装你。
作者简介:万维钢,前物理学家,现科学家。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2005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曾长期从事核聚变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现居美国,从事专职写作。著有畅销书《万万没想到 ̶ 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获得第十届“文津图书奖”和”“2014中国好书”奖项)、《知识分子 ̶ 做个复杂的现代人》等。
推荐理由:最有用的东西在哪里?最深刻的东西在哪里?最高妙的东西在哪里?它们和最新奇、最刺激、最野性的东西一起,尽在本书中̶ ̶ 让你脑洞大开。 被“鸡汤”了这么久,该长点见识了。
内容简介:本书共有7章,第一章:精英社会的神话,第二章:天才和疯子的一线之隔,第三章:巨人的工具,第四章:决策的艺术,第五章:数据统治世界,第六章:智识的尺度,第七章:洞见未来。本文先介绍第一章到第三章。
一、成功与运气
运气动力学
美剧《绝命毒师》导演文斯·吉里根有一次接受GQ杂志采访,记者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说: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 ̶ ̶ 把一团纸揉在一团,根本不瞄准,随便往远处的垃圾桶一扔,就扔进去了。下次再这么扔一次,精确瞄准,百般努力,可就是扔不进去……那为什么非得是我们这个剧大获成功呢?我真想知道为什么?可是说实话,现在这个剧能成功,我已经是偷着乐了。
他说的成功经验,叫运气。
运气可以累加
我们来看看运气在比尔·盖茨的早期生涯中是怎么起作用的。
1.盖茨出生于1955年,如果晚几年,他的青年时代就赶不上个人电脑的第一波浪潮。
2. 盖茨的家境很好,更好的是,他上的那所私立高中是当时全美国唯一一个给学生提供免费、无限、即时看运算结果的计算机终端的中学,那时候绝大多数大学还没有这个条件。
3. 盖茨退学的时候,正好赶上IBM需要个人操作系统。
4. IBM本来想从别的公司购买操作系统,但是很偶然没有谈成。
5. 盖茨的公司去收购一个现成操作系统QDOS,对方公司那个人不懂行,居然5万美元就卖给他们了—这才有了MS ̶ DOS。
哪怕以上这些事中有一件不成立,盖茨也绝对成不了世界首富。
这种运气,等于连抛20次硬币,次次都是正面朝上。
当然并不是说盖茨全靠运气,天赋和努力就不重要;而是在某些时候,光有天赋和努力远远不够。
竞争越激烈,运气越重要
全美高中棒球联盟,一共有1.5万支球队,其中有45万名高中生在打棒球。每年有14万名高中生有资格参加职业球队的选拔,而最后被选中的只有1500人。可是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总共只有30支球队,每支球队只有25人,那么每年能给这1500新人提供的位置又能有几个?
有的教育专家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要计较孩子能不能赢在起跑线上,你敢说,他家肯定没有练职业体育的孩子。
像职业体育这种竞争激烈且淘汰率极高的项目,你不但要赢在起跑线上,而且必须连续不断的一直赢,才能获得一个哪怕只是在正式比赛中上扬的机会。
原因是,高手太多了。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但,现实是,有准备的头脑太多,机遇太少。
胜者通吃
历史上有一段时期,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Mac操作系统势均力敌。 Windows兼容性好,Mac用户体验好,谁想吃掉谁,似乎都不太容易。
但,从“吃”到“通吃”,却是非常容易的。
1. 可能是微软押对了战略,也可能纯粹是由于什么偶然的原因,从某一时刻开始,Windows用户数稍微超过了Mac一点。
2. 因为这一点,软件公司开发软件就会优先考虑Windows。
3. 于是,Windows用户能使用的软件就更多了。
4. 于是,更多的用户选择Windows……
这就是正反馈̶ ̶ ̶ 因为你的用户多,所以你的用户就会更多。因为你厉害,所以你就会更厉害。这就是雪崩式的过程,市场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就几乎全部落到了微软的手里。
那些已经占有优势的人,难道不应该感到侥幸吗?
但有意思的是,不管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不愿意承认运气这个因素。
抑郁,也许就是当你能清醒地认识到生活的真相时所产生的情绪。这个情绪挺难受的,所以我们这些“正常人”都用自己骗自己的方式在生活中前行。
竞争不充分的领域才有英雄
这是1927年索尔维会议上学家的合影,照片上有29个人,其中17人得过诺奖。不过诺奖并不能代表这些人的成就,爱因斯坦、狄拉克、普朗克、居里夫人、薛定谔、海森堡、泡利……这些人的名字如同恒星照耀着人类历史。
那从20世纪到现在,这有哪些物理学家是你熟悉的呢?
事实是,现在活跃的物理学家的“知名度”远远不能跟爱因斯坦那一代人相提并论。如果他们是元帅和将军,这一代物理学家只能算是连长和排长。
一个原因是那一代物理学家都赶上好时代,当时的物理学还是一门年经的学科,有很多“低垂的果实”,一个年经人单打独斗就可以取得非凡的成就。而到今天,容易研究的问题都已经研究完了,新的突破必须多人合作才能未完成,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另一个原因是,现在会搞物理研究的人太多了。现在的物理学是一个充分竞争、充分交流的学科,这就意味着:第一,会有很多高手,第二、高手的水平都差不多。
比如, 提出“希格斯机制”这个理论的英国科学家彼得·希格斯,因为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现希格斯玻色子的确存在,等于是验证了他的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那希格斯是一位不出世的物理天才吗?他的理论是独一无二的吗?
当然不是。
事实上,1964年前后,至少有6个物理学家提出了相关理论,他们的贡献是平等的。直到诺贝尔奖宣布之前,人们都不能确定到底该发给谁。
这是因为现在是一个充分竞争、充分交流的时代。
今天的物理学家喜欢四处拜访,开各种学术会,论文直接上传网络,好想法非常容易传播出去,那你就很难搞什么“横空出世”。
事实上,连“研究风格”这个词,现在都很少有人使用了。
因为只有在竞争不充分的领域里才有“风格”。
足球就是这样。30年前,足球是一个有明显不同风格的运动。比如英格兰爱打长传冲吊,南美足球则主打脚法细腻,有时一个人盘带动不动就能过好几个人,还有什么“欧洲拉丁派”。但是现在我们看世界杯,这些风格都不那么明显了。巴西也追求快速推进,英格兰也不打长传冲吊了。
当然,你可以说马萨的踢法就是与众不同—但这个关键词是“不明显”。
这就是充分竞争、充分交流的结果。人都是同样的人,既然你的踢法好,我为什么不能学。
韩非子有句话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竞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竞争越充分,个人风格和绝招就越没用。
今天的球星出头,靠的是天赋、科学训练、艰苦奋斗和运气—基本上就是看谁比谁有“气力”。你说能不能诗情画意、羽扇纶巾、姿态优雅成为世界第一?
门儿都没有:这是一个想在任何行业成为高手都先得有“体能”的时代。
那这个时代,我们应该干什么呢?难道说只能在一个领域内模仿高手吗?不是的。
10年前的手机,各家有各家的风格,外观千奇百怪。而今天的手机正面全都是一块黑屏。这就是充分竞争、充分交流带来的同质化。
从前那些风格各异的手机,就像是已经逝去了的物理学大师,而现在这些清一色的黑屏手机,就像是今天这些“物理学工作者”—看上去没什么风格,实际上功能却强大得多。
从手机故事里,得到:
第一,你应该尽可能去一个新兴的领域。领域不成熟,竞争不激烈,你就有更大的自由度。
第二,如果是一个成熟的领域,你就得尊重这个领域的规律,不能随便标新立异。
二、天才和疯子的一线之隔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书中的精神病人都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有各种离奇的事迹。他们的思路非常广,简直就是天才。
的确,有些天才人物存在类似疯子的特征。电影《美丽心灵》中的数学家约翰·纳什,曾经在很多年里受精神病的困扰,无法区分幻想和现实,但是他最终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那么,天才和疯子之间到底有没有必然的联系?
第一,天才人物这么多,其中有几个人疯子,并不能说明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第二,我们没听说过哪些伟大的思想或者艺术家是精神病院生产出来的。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心理学家迪恩·西蒙顿发表在《鹦鹉螺》杂志上的文章《如果你认为你是天才,那么你就是疯子》指出:
天才和疯子之间的确存在一个共同点—“认知抑制解除”。
先说什么是“认知抑制”。
在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会接触到大量信息,按高清电影计算,大概每秒几百万个比特,而大脑的注意力能够处理的信息,大概每秒50个比特。这就意味着你必须大量地忽略信息。
比如你跟一个陌生人见面,重点会看他的脸,而不会注意他的衣服上有几颗纽扣。
这种时刻忽略和过滤信息的本能,叫“认知抑制”。
而“认知抑制解除”则是说有的人能解除这种认知抑制的本能,专门注意到被一般人忽略掉的信息,并从中发现一些东西。
青霉素的发明者亚历山大·弗莱明做实验时,在培养器皿里放了细菌培养液。偶然一次机会,弗莱明注意到他的培养器皿里有一处蓝色发霉的地方,这个霉点周围没有细菌,好像细菌都被杀死了。他注意到了这个细节,抓住机会深入研究,结果就发现了青霉素,并获得了诺奖。
认知抑制是理性的,认知抑制解除则是非理性的。
正常人不应该关注那个有青霉的培养器皿,但是弗莱明却关注了。你说他是天才还是疯子?
西蒙顿说,差别在于智能。
如果一个人的智能高,他就能判断哪些细节重要,哪些细节不重要。他就能在“认知抑制解除”之后,再次忽略不重要的细节,把重要的细节留下,成为自己的灵感来源;而哪些智能低,认知抑制解除水平又特别高的人,他的大脑被大量不重要的信息和幻觉轰炸,不能控制自己的想法,就成了一个疯子。这就是天才和疯子的重要区别。
所以,“智能”和“想法多”是两个不同的维度。
只有想法没有智能,是疯子;只有智能没有想法,缺乏创造性。
在些领域强调智能,有些领域更强调想法。在数学、物理、化学这些“硬科学”领域,天才和疯子的区别比较明显,因为硬科学对智能要求高,能够进入这一行业的肯定都是有一定智能的人,他们善于判断,不太可能疯掉。
但特别有意思的是,那些在“硬科学”中做出革命性发现,甚至能改变同行思维范式的人物,反而和疯子的联系更接近一些,更像艺术家—因为他们需要创造性,要调动更多的“认知抑制解除”。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总结,那就是:创造力=大胆尝试新想法×智能。
但值得注意的是,想法多≠智能水平高。
电影《美丽心灵》中的纳什在患精神病期间,经常幻想有两个男人领着一个小女孩来找他,可是他无法区分幻想和现实。
最后他是怎么战胜这个幻想的呢?
突然有一天,纳什说,我知道他们是假的了—这几年来,那个小女孩从来都没有长大过。
纳什用理智战胜了幻想。
天才和疯子的关系,可以用一个表格总结。
认知抑制解除高认知抑制解除低
智能高天才缺乏创造性但是能干、可靠的天才
智能低疯子“正常”人
三、巨人的工具
指挥官的派头
曾经担任过美国海豹突击队指挥官的杰克·威林克习惯每天早上4点45分起床做事。他早就退役了,但是保留了特种部队的纪律,还能连续做76个俯卧撑。
《巨人的工具:亿万富翁、偶像和世界级表演者的战术、习惯和日常》的作者蒂姆·费里斯采访威林克,为什么非得早起。威林克说早起能让他获得一种在心理上战胜敌人的感觉。
威林克总觉得世界上的某个地方有个敌人,一手拿着冲锋枪一手拿着手榴弹,等着跟他交锋。他已经不在军队,将来也不会再上战场了,但是他总觉得有一天还会面对敌人。每天早上一睡醒,他就问自己,现在做什么才能为那个时刻做好准备?然后他就起来了。
每每读到此处,笔者都泪流满面。笔者的习惯是每天早上两个闹钟,一个是4点40,一个是4点50。起床、洗脸、刷牙,5点20准时跑步。从2013年决定跑步,已经过去5个年头了。去年7月份援疆开始到现在,一年在疆整整完成跑量5463公里。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要跑步?
我从反面来回答你:“如果不跑步,我不会收获现在的充实和幸福。”坚持日跑,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生活。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更加热爱。
跑步是一种信仰。让身体和心灵完全得到放松,跑步时,意识只关注自己的呼吸、步频。仿佛什么都放下了。很多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苦思不得解的事情,在跑步中往往能瞬间得到答案。
坚持跑步后,一年都不会感冒一次。
如果你能坚持跑步,在人生中遇到任何问题和困难的时候,你都不会轻易选择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因为跑步中那种每时每刻与自己意志力的较量,让你有一种无坚不摧的勇气和信念。
威林克的这个精神,感染了很多美国人。现在Twitter上就有人组成了一个“4点45分起床俱乐部”。
2015年威林克还出了一本书《极端所有权:海豹突击队的领导方法与制胜策略》,曾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名列第一。他非常有派头,你在读的时候隔着纸背,都能感觉到威林克的气势。
威林克的座右铭是“自律=自由”。你为了获得真正的自由,非得给自己设定一些限制。所谓“真正的自由”,就是财富自由、时间自由、免于疾病和贫困的自由,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你必须自律才行,这个道理很明显。
现在社会上某些人得抑郁症,可能就是因为太自由了。表面上看什么都可以做,实际上做什么都没有意思,也没意义。这样的自由就如同开了作弊器打电子游戏,玩一会儿之后面对的就是无尽的空虚。
可是如果你是个特别自律的人,每天面对各种限制,有各种固定流程,你每时每刻都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你反而获得了一种自主的感觉。
极端所有权
海豹突击队在重大行动之前,负责整个海豹突击队的海军准将会召集所有分队指挥官开一个会。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准将听取各个分队的反馈。准将一个一个地问各个分队指挥官,指挥官们就抓住这个机会赶紧向上级提要求。
有的指挥官说跟直升机的合练还不够,请求多派几架直升机;有的指挥官说配发的靴子只适合炎热天气,这次任务估计天气比较冷,希望能发新靴子;有的指挥官说我们在沙漠上行军,士兵跟外界失去联络很难受,最好能给Wi-Fi信号……准将一一答应了这些请求。
威林克引以为荣的一个时刻,是准将问到他之这里时,他的回答是:我们很好,长官。
他没有提任何要求。
威林克说,我对我的世界,有极端的所有权。如果我的队伍有问题,我自己就会解决,而不会等到这个时候向上级抱怨。反过来说,如果哪一天我真的跟上级说,“老板,我需要这个”—那我马上就能得到我需要的,因为上级明白,凡是我提出的要求,一定是我真的需要。
威林克说,人们总爱抱怨上级没有给自己足够的支持,其实那根本就是你自己的错误。你没有好好教育你的上级,你没有正确影响你的上级,你没有让他理解你为什么需要这个支持。
自己必须负责任,这就是极端所有权。
费里斯问威林克,怎么才是一个好的指挥官?
那就是谦卑。
威林克在负责整个西海岸海豹突击队的训练时,故意用超高难度的环境和任务压迫部队,一直到把所有队伍都压垮为止—其中一项考察重点就是看各个小队的指挥官怎么反应,不行的就淘汰。
他最后发现,最后被淘汰的指挥官,几乎没有人是因为军事技术或体能不行,而都是领导力不行。其中最缺乏的一个素质,就是谦卑。
你要以一个第三方的视角,旁观自己。去观察自己:我是不是生气了?我是不是太太感情用事了?我是不是反应过度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威林克平时爱读一些非常黑暗的纪实作品,他说他越了解黑暗,就越对安定的日常生活充满感恩之情。
很多人一过50岁就整天研究养生之道。像威林克这样从战场回来的人,到80岁都不会跟你谈养生之道。他身上有这么一个派头,那大概是因为他永远高看自己一眼。
战争能培养人。
1. 真正的自由是自律
2. 你要对你的世界有极端所有权,任何事情负责到底。
3. 谦卑使人进步。
给前辈铺路的人
有个古罗马文学家叫马提亚尔,早年生活贫寒,就给人当清道夫,而且他还同时服务两位大亨。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在这两位大亨之间跑来跑去,很辛苦。
马担亚尔非常不喜欢清道夫这个工作。在他后来的作品中对自己早年的这个职业有很多抱怨之词—我是一个文学青年,才华盖世,你们居然让我干这个。
而《巨人的工具:亿万富翁、偶像和世界级表演者的战术、习惯和日常》中的大枷霍利迪对此的评价是,马提亚尔怎么不想想,如果没有这个工作,以你当时的条件,怎么可能有机会接触倒罗马上层社会的生活,你又怎么可能有一个这么好的视角,有这些好素材,去写出那些作品?
清道夫这个职业类似中国过去的“学徒”,为了学点手艺什么杂活都干,其实西方的学徒也是这样。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都是从学徒起步。
学徒的逻辑是:
第一,你根本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厉害,也没有那么重要。
第二,你这个不谦虚的态度就不对,你的性格需要磨练。
第三,你从学校和书本上学到的那些知识,要么过时了,要么根本就是错的,你需要第一线高手的真知灼见。
这就是所谓的“画布策略”,你发现别人要画油画,你给他提供画布让他画,但你的位置,是给人提供画布。
把自己放在更次要的位置,给别人做更多的事。
“画布策略”没有过期时间。哪怕你自己已经独立做事了,哪怕别人开始对你使用画布策略了,你还应该继续给人当清道夫。
当你给人铺路的时候,你实际上也在左右他的前进方向。
很难想象这番道理,是从美国人嘴里说出来的。
学徒要善于给高手创造条件,让高手把事情做好—只有这样,高手才愿意带你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