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元宵节,我们的狂欢日

2019年2月19日,星期二,晴

又到一年元宵节,又到一年狂欢日。

从古至今,在元宵节,人们可以吃元宵,赏明月,观光灯,猜灯谜,放焰火,演民俗,打铁花,吃美食,既放空心情,又全民娱乐,把春节的喜庆气氛不断推向新的高潮。

有人把元宵节称为“中国人的狂欢节”,能得到这一称号,真乃实至名归。

一、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元夕节或灯节,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

元宵节是中国以及所有海内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之为元宵节。元宵节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其习俗的形成由来已久。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为纪念平息“诸吕之乱”而设,他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每年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

按照我国民间的传统,元宵节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活动丰富多彩,阖家团聚,其乐融融。

许多地方元宵节还有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些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了又一个高潮,并日渐成为世代沿袭的习俗。

元宵节又称中国的情人节,据说过去的女子平时不得轻易出门,只有在元宵节才可以出门赏月观灯。于是元宵节就成了她们与心上人相约的美好日子。

宋朝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就描述了这样一幅情人相约的场景。“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二、那些各显神通的故事会表演

儿时的元宵节是春节中最热闹的日子,甚至要比春节热闹很多。春节要走亲访友,很少有时间闲下心来玩。而到了元宵节,亲戚基本走完,人们有了闲暇时间,便可以静下心来扎花灯,排练节目,准备元宵节的故事会表演,所以每年元宵节就成了人们的狂欢节。

小时候,每个村都要进行故事会表演,到正月十五的时候要到镇上去会演,优秀的节目还要到县里去演出。所以大家都投入了十二分的热情。按照传统习俗,我们村主要是跑驴,几个邻村,分别是跑旱船、上桩、舞龙、扭秧歌,后来又有了军乐队。

从正月初六开始,村里就抽人开始排练,参加演出的都是普通的农民,音乐是村里的民乐队。每天有专人负责教大家,在村里的戏院进行排练。为了调动大家参与节目的积极性,村里每天还要给大家记工分,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我们小孩子在家没事,就每天泡在戏院,看大人们排练。看着一个个熟悉的大人在场上排练时笨拙的样子,看着他们被老师训话,我们不禁捂嘴暗笑,你们也有今天呀!

经过几天的排练,节目渐渐成形,于是大家化好妆,穿上服装,带上道具,和着音乐,进行带妆彩排。到了正月十三、十四,节目排练成功,就要到镇上去参加汇报演出。

故事会的表演队伍先是在大街上进行巡游,然后到指定的地点进行表演,表演场地被四面八方赶来的观众围得水泄不通。表演场上,每个村都各显神通,各展风采。

舞龙队伍腾挪起伏,上下翻飞,舞出了精气神,舞出了气势,舞出了风采。

跑旱船的队伍,不断变换着队形,一条条旱船穿梭往来,乱中有序。

上桩的队伍神采各异,有的孩子在桩上左右摇摆,精神抖擞,有的孩子累了,在桩上打着瞌睡,让周围的观众忍俊不禁。

跑驴的队伍在音乐声中变换着造型和花样,一会儿S形,一会儿8字,队伍中的几个小丑最为出彩,边跑边和周围的观众互动,让人捧腹大笑。

一个个节目精彩纷呈,让人眼花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到了正月十五,许多大人都跑到城里去看故事会表演,我们这些孩子们心里着急,但由于路途远,没有人带我们去,只好呆在家中。

后来长大了一些,就自己跑到城里去看。记得有一年,我们几个小伙伴结伴跑到城里,但不知道表演场地在哪里,只是在街上找了个位置,看了看大街上的游行队伍,虽然没有看到真正的表演,但那对我们来说,已经是狂欢了。

后来参加工作,单位每年元宵节也要组织故事会和文艺汇演,但已然没有了儿时的感觉和快乐。


三、那些五彩斑斓的花灯

元宵节是灯的世界,灯的海洋。

每年元宵节,无论是乡村,还是城镇,到处都要做花灯,挂灯笼。原先的花灯都是人们自己亲手制作,有生肖灯、宫灯,还有各种造型灯,虽然这些手工灯做工看起来略显粗糙,没有买的灯具那么精美华丽,但我更喜欢这些手工灯,因为这些灯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过去的矿山,每年元宵节都要做各种大型的机械灯,这些灯都由工人师傅们自己设计,自己制作。他们把日常的工作和生活融入到灯里,高高的选煤楼,奔跑的列车,一车车运走的煤炭,象征着矿山生龙活虎,日益兴旺。各种传说,各种风景,各种标志在灯中不断呈现,让人喜笑颜开。

每年元宵节,单位的灯展都是本地的一大亮点。大家开着车从远处跑来,和家人一起到处转着,看着这些精美的灯展,评论着,赞叹着,欢笑着,其乐融融。

我们的灯还曾经去市里、省里、北京展出过,可以说名声在外。

这些年灯少了,大型的机械灯更少了。更多的是用一些LED灯替代,虽然看起来也很美,但已经没有了过去那种让人感动和赞叹的氛围。


四、那些精美绝伦的烟花

元宵节的焰火晚会,是市区和矿区的保留节目。正月十五当天晚上,在焰火燃放场地,总会聚拢来很多人,许多人携妻带子,从很远的地方赶来,只是为了看到这场精美绝伦的焰火盛宴。

八点整,焰火晚会开始。仰望天空,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些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烟花。

“嘭”的一声巨响,烟花腾空而起,在天空中绽放出五颜六色的烟花,红色的、蓝色的、黄色的、绿色的,星星般的花朵向四周飞散,似一朵朵闪光的菊花,光彩夺目。

那绽放的烟花,有的像流星雨淅淅沥沥,徘徊在夜空;有的像万寿菊欣然怒放;有的像降落伞从空中降落;有的像萤火虫在夜空中翩翩起舞;有的像仙女散花从天而降;有的像流水的瀑布散发着金子般的光芒;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花朵迎风绽放;有的像银蛇飞舞扭动着身体升上了天空。天空好似一幅美丽、迷人的画面,让人流连忘返。

现在市区和矿区已经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些焰火晚会也成为了历史,永远尘封在我们的记忆中。


228.元宵节,我们的狂欢日_第1张图片

五、那些五彩缤纷的“打铁花”表演

现在,当地的一些旅游景点正在盛行“打铁花”表演,以吸引八方游客。

打铁花是流传于豫晋地区民间传统的烟火,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鼎盛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它与采矿炼铁业几乎同步兴起,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打铁花,一般选择在比较空旷的场地。旁边要安装许多熔化铁汁用的熔炉,用鼓风机不断鼓风,把事先准备好的生铁熔化成铁汁待用。打铁花用的铁水需要达到1600℃~1700℃,即看到铁水迸出金花才行。

打铁花时,先把熔好的铁汁注入事先准备好的“花棒”(一个拳头粗细、一尺多长的新鲜柳树棒,棒的顶端掏有直径3厘米大小的圆形坑槽,用以盛放铁汁),打花者一手拿着盛有铁汁的“花棒”,一手拿着未盛铁汁的“花棒”,用下棒猛击盛有铁汁的上棒,使棒中铁汁冲向天空,绽放出火花。

打花者一棒接一棒,一人跟一人,铁汁在空中散开,像一朵朵盛开的花朵,五彩缤纷。

“打铁花”原先是一种祭祀活动,现在已经演变为综合性民间传统庆祝仪式,也成为当地旅游的保留项目之一。


228.元宵节,我们的狂欢日_第2张图片

元宵节既要赏灯看焰火,又要吃元宵猜灯谜。虽然我们感觉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但元宵节这个中国的狂欢节,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久久不能忘怀。

你可能感兴趣的:(228.元宵节,我们的狂欢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