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农业互联网迎来了黄金发展期,随着种植、养殖规模化程度提升,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互联网对农业的渗透性也日渐显著。农业生产商、服务商、流通商均在推行互联网变革,但收效并不显著。然而洪流暗涌,互联网之势一发而不可收,市场格局正在相互角逐中深刻变换,市场竞争力的来源在于农业产业与互联网竞争力双层次的深度思考与打造,任何优势的建立,都非一时一地,需以时间为基础,以实践为依托,以实用为方向。浇一朵时间的玫瑰,谱一曲实践的欢歌,造一座实用的大厦。
农业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产业不对称程度高,一方面农业的交易成本高、交易环节长、交易可控性差,通过互联网电商等方式可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的信息透明所带来的价值增值空间巨大。比如:通过建立物联网收集、分析、应用墒情、苗情、灾情、病虫害等大数据,实现粮食种植增效降本;通过互联网销售农产品,发展订单农业等。
一、互联网+农业的三大企业类型
1、原有互联网企业展开的“互联网+”,例如京东、阿里
具备互联网思维和资源基础,2015年,农村战略成为京东、阿里发展的核心战略,全国有2862个县城、41636个乡镇。
按马云的规划阿里将建立10万个村级服务站,意味着每个乡镇将会有2.4个服务站。截至2016年4月,京东乡村推广员达到18万人,服务18万行政村。京东县级服务中心达到1300多家。
2、原有农业企业展开的互联网+,例如大北农、诺普信、金正大
具备线下资源优势,在实际推进中线下瓶颈小,且具备基础客户资源。
大北农:致力于打造三网一通,产品链:农信商城、农信云、农信金融,重点关注人流、信息流和商流。田田圈:为诺普信大规模推广与宣传的O2O服务平台,致力于通过田田圈、农发贷、农集网三者形成犄角之势。
3、第三方新创企业的“互联网+”,例如本来生活、易果生鲜
无线上和线下基础,在运营方面更加灵活,运营效率与后期资源整合为发展关键。
业务规模有限,突破规模瓶颈难度较大,一方面是资金问题,一方面在模式上的普适性有待进一步验证。既希望轻资产运营,但过轻的模式又导致公司缺乏核心竞争力。本来果坊逐渐走的B2B道路,或许带来了发展的良机。
二、互联网对传统农业的改造点
互联网对农业的改造点,可根据农业的生产环节、加工物流环节以及市场销售环节三个环节分别来看,如下图:
1、互联网应用在农业生产的整体监控端
农业互联网企业大多专注于农业物联网的应用领域,着重于农业生产环境和对农产品生长过程的监测和预警,大多数公司通过出售相应的硬件和配套服务来盈利。目前单一的技术或硬件服务,仅仅局限于农场主的对农场的管控方面,例如远程的了解土壤水分状况、养殖场温度等、通风状况等,对于农业数据深度的挖掘与服务现阶段还处于培养阶段。
2、互联网应用在农业生产的农资与技术服务端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产品生产标准主要是基于对农产品生长状况的了解,借助物联网手段汇聚农业大数据,以生产数据为基础,应用定制化的农资供应和标准化技术操作,追求最大化结果。目前第三方标准化服务承载的主体还不多,但眼光超前的企业已经展开了系列布局,如复合肥上市公司芭田单独设立大数据服务公司,并投资农业服务公司等。此外也有品牌化的农业企业正着手制定某单一作物的种植标准,对于农资和技术服务,形成自有的标准体系,以期系统化推广。通过互联网为农户提供综合的技术服务是农资厂家大势所趋的关注点,卖农资将会成为一件顺带的事。
在技术层面之外,农业大数据还可以实现大数据的生产指导服务、包括产品产量与价格的预测、病虫害预测防护甚至是为农资生产企业预测产品需求与价格制定。
3、互联网应用在流通服务端、市场销售端
随着信息的快速流转和人们对农产品多样性、品质要求的提高,农产品的区域互通越来越频繁。由此,对仓储和冷链运输,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借助各类科技手段增加产品的存储保鲜时间,一方面借助信息化手段增加产品生产与需求的高效匹配,缩减双方的搜索与接洽成本。
农超对接、B2B、B2C、C2C、O2O、CSA(社区支持农业)等都在快速的改变着农产品流通的方式,通过多样化的产需对接提高社会效率。每一类方式都有其特定的市场,满足特定的客户需求,即使最终无法成为主流,但也将作为一种渠道方式长期存在。从各大平台融资总金额可见一斑,如易果生鲜融资20.2亿,天天果园融资14.7以,本来生活融资14.1亿,爱鲜蜂融资7.3亿,每日优鲜融资5.3亿等,烧钱大战也依然在如火如荼。
4、农业互联网金融服务
由于征信数据和抵押物等原因,农村金融一直以来问题都非常严重,也很难解决,这也为农业互联网金融带来了一丝契机。生产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应对自然灾害的投保赔偿以及农产品收获时的资金获取等,都有金融服务切入的空间和机会,建立在互联网之上的农业金融服务,所面对的客群比以往规模更大。
2016年5月,蚂蚁金服首度披露农业产业链金融解决方案,为“农产品进城”以及“工业品下乡”,携带大量资本,以更低的利率,更高的速率,快速进驻农村市场,打造农产品供应链闭环。除此之外,农业企业大北农的“农信互联”也融入了金融元素,生猪养殖与生猪交易之间构成了相对的闭环,种植户可以贷款、收款与购买相应的服务,据悉相应的业务发展动力强劲。
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如宜信、翼龙贷、乐钱等,也正加大其在农村互联网金融的。
三、互联网+农业的核心模式
通过线下服务监督管控整体生产经营过程,运用线上平台重塑农产品流通模式,通过金融服务补充农业所需资金,这是各大农业企业展开互联网+的核心模式和基本逻辑。
线上平台:通过线上工具结合线下服务完成信息、生产资料的输入,同时协助线下完成标准化农产品的输出。主要包含资讯、行情、社交、认证、在线答疑、农资农产品交易等内容。线上平台以APP形式存在。
线下平台:以服务作为切入口,通过物联网、机械化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可视化以及工业化,完成线下产品信息的集合。主要包含生产服务、生产指导、技术培训、产品检测、农业器械等内容。线下平台以服务站形式存在。
金融服务:线下、线上的信息沉淀为个体信用评级,导入金融产品,以促进产业发展。主要包括征信、支付、融资、理财、保险等内容。金融服务将APP及服务站结合起来,根据需要而展开。
信息、资金、生产资料等在三大核心平台上进行流动,从而将三大平台进行有效连接。三大平台都不是孤立的个体。线下与线上深度融合,相互之间形成强支撑,金融为两者发展的血液。具体如图所示:
四、关于互联网+农业的几点深度思考
关于农资电商:
这些年一直都有企业尝试农资电商,但效果并不理想。核心在于农资产品本身具备高度的同质化、高重量、低频次特性,单位质量的价格比较低,运输成本高。如在互联网上展开农资销售,核心的卖点在于价格低、信息全,真实性、便捷性,但这将严重影响厂商市场利益,去掉了原有因为信息不透明赚取的差价;打破区域格局,使得产品在不同区域之间串货变得更加严重,对原有经销商体系产生巨大冲击;使得品牌厂家和经销商对此并不积极;而农资电商平台上混合的各类小厂家产品,又让老百姓难以放心;另外百姓本身的互联网化不强使得网络购买并未形成习惯;部分大型农资企业自建的电商平台,最后主要沦落为自己品牌产品的网络卖场,其它企业跟进者少,违背了平台型网站建设的初衷;多方面因素促使农资电商进入死局,突破可能性较低,难度较大。
关于生鲜电商:
从价值上看,提高了农产品在社会上的流动性,促进大单品的出现,如褚橙、烟台大樱桃、土豆姐姐等,但更多的还是噱头和小品类,对整体农产品流通格局市场影响有限。对于普通的农产品而言,B2C不但没有减少环节、减少成本,反而提高了总体交易成本,导致产品价格上涨,违背了互联网电商设立的初衷。且网上引流难度较大,客户重点看重产品性价比,对电商平台忠诚度低,产品前端的控制难度较大,信息依然高度不透明,因此B2C如不回归到其引流、及时、透明的初衷,在这里面挖掘价值点和商业模式,则成功概率极低。而B2B由于其批量化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成本,提高配送效率,提高规模化仓储水平,有其价值所在,其商业模式有待进一步验证。生鲜电商总体市场份额将进一步获得增长,但热潮已经逐渐退去,平台将会缩减,资本也将会更加理性。
关于农业物联网:
并不是新名词,但是这两年才开始火起来,究其原因在于政策的引导和消费者需求的提高。但是目前发展依然缓慢,农业物联网需要深度思考的是如何解决农户的实际问题,真正帮助农户完成产品的更好销售和更优质的生产,否则发展难度较大。另外,也需要进一步减少自身成本,提高数据精准度和设备耐用性,高度与行业内其它巨头型企业进行结合,提高物联网数据价值,使之成为农业生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否则,将依然难以找到核心的突破口。
关于农业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有其市场,但是在农业行业的实践并不顺利,核心在于农业的信用和抵押物不像其他行业,难以衡量,风险相对较高,从而使得农业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相当谨慎,发展规模有限,收益较其他行业而言并不高。而且农村本身就存在的各类小额贷款大行其道,使得未来农业互联网金融的道路将更加漫长和艰辛,但可以期待的是,有一天农业互联网金融一定会迎来属于自身的春天。
五、互联网+农业的企业发展建议
农业企业的互联网+遵循一般企业互联网+的发展逻辑,一方面需要在农业产业层面进行深度思考,构建产业竞争力;一方面需要在互联网层面有所突破,构建互联网竞争力。
在产业层面的深度思考,重点体现在对线上、线下、金融三大平台的思考和业务确立上,必须有自己某一方面的极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否则很难形成高度的市场影响力和汇聚效应。
在互联网层面的突破,重点是在入口、场景、内容三大方面某一方面的突破上,以单方面构建互联网竞争力,而平台是最终成功的产物。很多企业一开始就想建大平台,但最终发现平台是别人的,与自己无关。
通过在入口处一个又一个场景刚性需求的营造,打开客户通路,通过高质量内容服务客户,产生粘性,最终构建为自组织平台甚至生态。诸多农业企业之所以互联网策略失败,就在于没有找到突破点。
通过产业竞争力和互联网竞争力双层次竞争力的深度思考与打造,从而构建起企业未来发展的高竞争壁垒,为企业后续发展赢得系统性竞争优势。任何优势的建立,都不是一时一地的,需要以时间为基础,以实践为依托,以实用为方向。浇一朵时间的玫瑰,谱一曲实践的欢歌,造一座实用的大厦。
综上,互联网的核心特点在于信息的高度透明,去中间化,需与农业本身的痛点实现对接,核心体现在标准化、可追溯、透明化等方面,最终构建起庞大的农业大数据,实现互联网与农业的高度互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盘活现有存量资源,而非一味的改造或取代,在农业行业可能更加现实。想当然的认为,互联网可以改变农业的一切,是对互联网+农业缺乏本质认识的体现,当农业都已经迎来互联网高度改造的春天时,其它行业相信已经基本完成了互联网的系统化改造。
因此,我国的农业互联网目前依然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中国农业发展格局的全面优化,新型职业农民数量以及规模农企数量的增加,农业改革推进的实效将逐渐显现。中国农业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将使大部分从业者对互联网产生高度依赖,届时,互联网将成为中国农业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时间或长或短,但终会到来,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