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许可(moral licensing):当自己对某事有一个明确的道德标准之后,在做出与这项道德标准相关的行为和判断时,反而更倾向于违背这项道德标准的行为。
一、 “道德许可”的实验测试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贝努瓦.莫林和戴尔.米勒进行了一项关于“刻板印象和决策过程”的实验。实验项目之一是让参加者做以下回答:
请判断以下命题,选择强烈反对、有些反对、有些赞同,还是强烈赞同。
第一组学生的问卷是,①大多数女人真的不聪明,②大多数女人更适合在家里看孩子,而不是出来工作;
第二组学生的问卷是,①有些女人真的不聪明,②有些女人更适合在家里看孩子。
第一组学生的问题遭到了学生们的强烈抗议,选择“强烈反对”的占据大多数。
第二组学生的问题相对中立,学生的选择也相对平和。
接下来的实验是,学生要在一个模拟招聘场景中作出选择。他们的任务是判断几位候选人是否适合某高层职位。这份工作所处的行业一直是男性主导的,比如建筑业和金融业,而给出的候选人中有男也有女,但都符合职业要求和岗位条件。
按说,对那些刚刚强烈驳斥过性别歧视观点的学生来说,他们当然不会歧视任何符合条件的女人,所以,这个选择应该很明确。可惜,情况正好相反。跟那些勉强同意第二组命题认为性别歧视不那么严重的学生相比,那些曾经在第一个选择题中强烈反对性别歧视的学生,竟然更倾向于选择由男性来担任这些职务。
这个结果让人吃惊。
心理学家一直认为,当你表达一种态度准则时,你更可能按照自己主张的准则行事。否则,岂不成了伪君子?但普林斯顿的这项实验拿出来的是意外结果。
实验里的那些明确驳斥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言论的学生,觉得自己己经获得了道德许可证。他们己经向自己证明了,他们没有性别歧视或种族歧视,然后,在实际情境中真的要做出“行动”时,就蒙蔽了自己,做出的是与自己的“宣言”相违背的举动。
原来,当我们义正词严慷慨激昂地谈论“道德”的时候,可能只是让自己感觉好一些,却同时也为自己“胡作非为”开出了一张许可证。
二、“道德许可效应”在我们生活中的体现
“道德许可效应”属于全人类的现象,我们普通人,大家不孤单。
因为,“道德许可效应”在生活中很常见。
1、奇葩的自我奖励
有的时候表现不错,有一段时间会心满意足,隔上一个月可能需要休整......每当这个时候,我就用上几条犒劳自己的套路——做平时自己不让自己做的事情。比如,下一碗方便面,吃糖,吃甜点,睡觉睡觉睡觉。
用方便面奖励平时只吃绿色环保食品?用吃糖吃甜点奖励自己健身的决心?本来不是要努力用功的咋就还睡觉不起床呢?
这些给自己的“奖品”,不是正好跟我需要奖励的行为相反吗?
2、合理的解释
决心攒钱攒钱攒钱。
天随人愿。由于自己表现好,公司给提高了工资。
可是一年下来发现,自己并没有比以前存下更多的钱。
因为,多出来的那份钱,其实已经犒劳自己大餐了,奖励自己新的包包了。
有些东西不是一定要买买买吧?但是我们给自己发了一张“道德许可”证。
看见特价商品就去买,哪怕这件东西根本就不在原来的购物计划中。
仔细想想,如果原本不需要,再便宜不也是花钱吗?再优惠不也是不需要这件东西吗?
不过,一般会立刻想出几条这件东西的合理用途甚至必需性。
你一定还有很多事例吧?
但是,怎么办呢?怎么去掉前进路上“道德许可效应”这个障碍呢?
欲知方法,请看下回。
弘晓心理工作坊:团结,学习,互助,一起向阳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