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分析会(第二、三天)~~我对高考题的认识

第二天:在岳老师的主持下继续逐题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也积极思考和总结,对试题的有了如下的认识:


1.命题立意  全国三套试卷的立意是“立德树人”、“弘扬传统文化”、“考察地理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每组地理试题的设计都充满了“正知、正念、正能量”,引导学生做一个热爱生活、观察社会、探求可持续发展的人。

弘扬传统文化:从“剪纸”入手考察“戏曲分布”、从“传统古村落”到“茶马古道”、以及隐含的对“二十四节气”的考察,无不彰显命题者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考察地理核心素养:试题的内容看似脱离了教材,脱离了课堂,令教师和学生感觉复习的低效和无助。但从地理核心素养角度审视高考题,考察方向还是有迹可循的。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下面就择其一二举例:

区域认知:个人感觉今年高考试题加大了对“区域”相关知识(如区域界限、特征等知识)的考察,并且创新力度较大,考察细化。如由道路两侧绿化植被的长势不同让学生推断行政区域的归属不同;由剪纸中的景观特征让学生推断所属区域;由淮河的变迁考察区域的界限及特征。还有一些题目是和往年要求一致的,必须要先有精准的区域定位及对特征的掌握才能顺利解题。

地理实践力:一些高考题目设置的基本思路是“生产或生活的情景~~引发地理思考(是什么、在哪里、什么时候、为什么、怎么办)~~产生认知冲突,提出地理问题”。如一卷第一题组:情景是城市道路两旁的植被景观不同,产生思考一是是杂树丛生中的杂树是什么地带性植被,思考二是道路两旁为什么景观差异较大,思考三是该绿化景观主要分布在哪里(影响分布的因素)。可见,此类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平时有一双地理眼,一个地理脑。即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解决办法就是要尽可能的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课,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

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这是以往高考试题也非常重视的,故不再赘述。


2.考察的深化和细化。试题不回避对核心基本知识的考察,但考察更加的细致化。如植被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功能。今年高考试题设计了说明次生林比人工种植林保持水土能力更强及湿度更大的原因。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平时死记硬背的学生很难得分。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注重学生的深层次理解学习


3.试题的语言描述注重阅读能力的考察,地理术语,新名词特别多,全然不顾学生是否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如“闭合流域”、“单峰变化”、“种间竞争”、“次生林”、“营养盐”、“日光温室”等名词的出现,严重影响学生的入题和解题。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加大地理阅读能力的培养,平时多提供给学生地理专业的阅读材料,训练学生的地理理解力和增加知识储备。


总之,以后的地理教学就是要落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分层次教学,培养适合不同岗位上不同需要的人才。

高考试题分析会(第二、三天)~~我对高考题的认识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考试题分析会(第二、三天)~~我对高考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