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一座歌事博物馆,摆满喜怒哀乐。

建一座歌事博物馆,摆满喜怒哀乐。_第1张图片
建一座歌事博物馆,摆满喜怒哀乐。


洗完澡的晚上,盘着腿坐在风扇面前吹头发,打开音乐播放器的时候刚好播着余文乐的《失恋博物馆》,随口哼着调调,脑海却突然涌现一个念头,不妨建一座歌事博物馆吧,记录那些歌里发生过的故事。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与某首歌有难解的情结,而那首歌里,恰好隐藏了属于你的故事和故事背后难以言说的心情。

听到那首歌的时候,你突然就安静了,回忆在脑海里来回拉扯,你无话可说,可她却明明唱出了你的心事。

记得小学三年级因为学英语的关系,拥有了人生中第一部卡带随身听,每天早上起来装模作样地听英语课本上的录音,而晚上最开心的莫过于写完作业插上耳塞听歌的时刻。开始一度痴迷Beyond、张国荣、刘德华、张学友、王靖雯,十来首歌从A面听到B面,再从B面听到A面,不厌其烦地反复听,遇到喜欢的歌词还会字迹工整地摘抄在笔记本上。那时候,还听不懂歌里的爱情,觉着旋律好听便喜欢上一首歌。

记得那会儿音质好的磁带一盘要8-10块钱,对于当时的小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价”,身边的小伙伴们为了节省听歌成本,会乐此不疲地与别人交换卡带听,实在忍不住想听新歌,就去买2、3元一盘的劣质盗版卡带。而我,因着舅舅开音像店的缘故,避免了这样窘况,每到周末就跑去舅舅的音像店免费听歌,顺便看店。遇到喜欢的音乐卡带,就厚脸皮地开口跟舅舅要回家。

后来,Twins、SHE相继在2001年走红,那几个或甜美或活泼或搞怪的小姐姐,唱着情窦初开的少女时代,听着听着我就告别了小学时代。

随着数码时代的开始,小升初的我也淘汰了体积相对巨大的随身听,买了一部128兆的MP3,终于可以一次性听三四十首歌了,好像突然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不过,依旧清楚记得的是那时候去店里下载一首歌要1块钱,为了省钱还特地在周末下午跑去网吧学着自己从百度上下载歌曲。

那一年,我开始听周杰伦,但我不喜欢他的快歌,咬字不清听着确实费劲。而在某个洒满阳光的午后,刚好听到周杰伦的《晴天》,校园广播里传来“为你翘课的那一天,花落的那一天,教室的那一间,我怎么看不见,消失的下雨天,我好想再淋一遍......”而你抬起头,看到前排的男生端着一副假正经的样子哼着同样的调调,竟觉得有点好看。

后来,他在有意或无意间唱了三年的歌给我听,那些我喜欢过的歌。

很多年之后,在同学聚会的KTV包厢里,大家都夸他唱歌越来越好听。之后和他聊天说起这件事,他只是笑着说了一句“我现在唱歌这么好听,功劳绝对有你的一半。当年为了把歌唱好给你听,我经常大半夜躲在被窝里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还压着声音怕把楼下的爸妈吓醒,哈哈……”

是的,故事总会在歌声中云淡风轻,但这美好而纯真的少年心事,无论过了多久再想起,都会止不住眼角含笑。想来,如果没有港台流行音乐,我们这一代人可真是少了好多的回忆和乐趣呢。

人总会长大,听歌的喜好也会随着年岁增长而改变。

高中时期尤其喜爱听灵魂乐,还记得在晚自习下课后躲在大榕树下面一遍遍地听Isgaard的《Golden key》,这个有着“新世纪绝妙唯美梦幻天籁”美誉的德国美声唱将,用她空灵的歌声,给予过那个黑暗时期的我莫大的安慰,“solisten to your soul,the way to reach your goal...”一句吟唱足以抵过别人的千言万语,好似禁锢的灵魂在瞬间得以释放,直接抵达内心深处隐藏的秘密,消弭所有的困惑与不安。

大学的时候,喜欢在深夜逛论坛,无意中开始接触民谣,我的民谣之路从朴树的《白桦林》开始。第一次听见朴树沙哑的嗓音,那种惊艳之感很难用文字叙述,像是在一片死寂中忽然触摸到一颗勃然跳动的心脏,时刻提醒你,哪怕人若鸿毛,命若野草,也要笑着灰飞烟灭。

许是经历多了,才会如此小心翼翼隐藏自己真实的情绪。

其实,只需要一首歌的时候,就能让我们在别人的歌里泪流满面。


或许有一天与你偶遇,你会恋上这博物馆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建一座歌事博物馆,摆满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