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职业人生》的第三节课,我们花了十分钟时间做课堂回顾,大家对上节课的重要环节中的重要情景有很深的印象,这个场景几乎都是和情绪、走动活动、自主选择有关,在这些中他们在内心也创造出了一个课堂的理解,同时也逐步的将这样的创造带到课堂。我尝试用更开放的态度和他们一起做更多的创造,接受他们送到的礼物。
一个意外
上节课我们做了兴趣岛的分组,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到各自的小岛上。各个岛的岛民们自成一个团队,需要来制作小岛的海报,并做相应的展示工作。在展示之前我问了大家一个问题:“大家在制作海报的过程中有哪些新的发现或者体会?”
教室里没有人说话,在最后排子相对比较高的一个男孩举手,站起来说:“老师,我被踢出团队了”这个脸上带着严肃的男孩继续说:“我没有办法参与这个环节,因为我现在那个团队都不是。”我走到她的身边,说:“现在请同学们听一听他的感受或者是新的发现?”
男孩继续说:“这样也挺好,我无所谓,本来我还觉得挺有负担的,像背了一个带的包袱,被踢出来之后,我的包袱就没有了。”说的时候,男孩的眼睛不自主的看向天花板上,补充了一句:“我现在觉得很轻松。”
然后我开始问其他的同学,从他的话中大家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有一个男生站起来说,“我觉得他挺高兴的,可以不用参加这个会。”支持他的人不多。另外一个男生立刻举手站起来说:“他是口是心非,嘴上说是像丢了一个包袱,变得轻松了,但是实际上是觉得很孤独很寂寞。”同学们开始兴奋地小声议论起“孤独”“寂寞”,依然不少人热情举手。我把问题改成了:“如果你就是他你被团队踢出去了,你会怎么感受和发现?”一个前排很活跃刚刚还在交头接耳的男孩站起来不好意思地说,“我会很难过,当然难过喽,因为我本来是想要做一点贡献的,但是大家不要我。”我继续说,“那他为什么说是像丢了包袱了呢?”“他也想做贡献,有时候这个包袱就是想要做贡献的意思”。我和那位被“抛弃”的男孩确认了一下,他说那是责任。
大家都很自然的认同,如果自己不想被别人抛弃,就不应该随意抛弃别人,并且也认同自己想要做贡献,更不能拒绝想要承担责任的队友。这个事件的处理又花了10分钟,但我又觉得很重要。类似这样的事件通常并不会在课堂上至少在学科的课堂上被处理,也不太会被用更多同理心以及共同规则建立的方式被处理。这样的意外算是给新手老师我和同学们的礼物。
一张海报
六个兴趣岛,分别是“自然原始岛”“深思冥想岛”“美丽浪漫岛”“现代井然岛”“显赫富裕岛”“友善亲切岛”,对应了不同的兴趣类型。六个小组,共计制作了六张海报。其中,“现代井然岛”“显赫富裕岛”海报上布满了很多的信息,包括十星级的酒店,超高级的机器人,登岛就送最新款iPhone海报等等。相比较而言,其他的岛屿广告内容非常单薄,例如“友善亲切岛”是一个粉色的酒店大门;自然岛是画了几棵树、和歪歪扭扭的公路还有一个小岛的标识风车屋;“美丽浪漫岛”是音符和一段文字描述等。
现代化的生活,给这一代的孩子留下了非常多的财富,但是孩子们眼中的大多数的显性财富还是关于物质的。所以孩子们更擅长也乐于去表达容易具象化的物质财富。相反,在对精神财富的理解、追求和表达显得较浅。例如在“深思冥想岛”的同学能想到可以做的事情是观星,所以几颗星星,加上一台望远镜。
我们的孩子虽然没有步入社会,但是在班级这个小社会里,他们也在用类似社会的规则行事,例如,像追求财富一样追求成为第一名。在追寻自己的个性化的精神财富方面我们给到的空间和指导不够。但是他们更小的时候不是这样的。
我还在上幼儿园的女儿,每天还是会花很多的时间去用乐高积木磁力贴等去构建自己憧憬的生活。在她的表达中,有她对太空的热爱,所以她会建造各种为了探索太空而创造出来的高科技;同时有大量对日常生活的热爱,所以她会一遍又一遍的去建造房子,丰富里面的细节,包括我们睡在什么床上,和什么宠物一起,我们相互之间共享的日常。她最近制造了一个关于秘密装备,大概的意思说哪个人接收到了其他成员秘密任务就会有有一个提示。
我在她的表达中看到更多元的方式去表达更多元的价值,而我希望我们的教育是能够帮助我的女儿以及更多孩子丰富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以及表达的方式。
一段演讲
终于到了分享环节,每个岛一位代表做3分钟的分享。第一个上来的同学用了10秒钟就分享完了,他甚至都没有好好的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海报。我意识到原来孩子们不知道如何分享,同时坐在下面的同学也不知道如何倾听(大多数人只是想离开位置看看画了什么,看完了就打算干自己的事情了)。
对第一个同学,我用向他提问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一个分享的完整表达是什么样子的。对第二个同学提高难度,去掉我的提问来完整的表达包括“我是谁?我的岛屿名字?我们岛屿上的岛名岛屿的口号和标志,我们岛屿上可以做哪些事情……”听众们则需要在分享的时候思考“听到了什么自己很感兴趣的信息”,“这个小岛上做的事情给自己的启发”,“关于这个小岛自己有的疑问”。在小岛海报分享结束后,分享表达者和倾听者可以有一个互动。
到了第三位的时候,不仅仅上来表达的分享者可以流畅的表达,听众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疑问。我协助做板书,将疑问列出来并作归类。大家很乐于做贡献,并且提出了很多有趣的和具体的疑问,例如“真实性”“如何登岛”“小岛的运作机制”等等。
孩子们在学科课堂上关于如何回答开放式的问题,以及如何提出开放式的问题都少有练习,更不用说如何在表达和倾听上,能够有同伴之间的深度交流、学习、共建。素养课程因为不用那么“赶”,所以可以看见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一些“下位或者称为先决”能力的缺失,也有机会去做这样的补充。否则,我们要不就是看到只追求开心却少有营养的素养课,要不就是看上去完美却其实建立在知识本位上的素养课。
结语
成长对于每个孩子,每个老师都有不同的含义。素养的课堂可以是也应该是关于成长的课堂,而不是关于达标的课堂。这个成长现在表现出来更多是稚嫩、弱小甚至微不足道的,但是就是这些的积累才产生了对每个孩子的真实影响。在这短短的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也看到很多挑战,例如规则共建共守怎么真实的深化成为每个孩子的意识和能力。这是我的不完美也是我想去成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