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度——从忙里偷闲的快乐说起

题鹤林寺僧舍  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这句诗中,‘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是想要说的——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聊了很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有一个疑问是,若没有‘终日昏昏醉梦间’作为前情对比,这一次的‘过竹院逢僧话’会不会让作者有‘又得浮生半日闲’的感觉呢?或者说,在程度上会不会有所差别呢?

我想,是会有的。原因何在呢? 希望以下例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说明。

首先说说忙里偷闲这个成语吧,自然,如果换成‘忙里得闲’似乎更为妥帖。

‘得’,可以是别人给我们的闲,也可以是自己通过各种方式得到的,当然了,结果无差,毕竟我们都是有了‘闲’。想想自己这样一个生活场景,如果最近一段时间都是早八晚十的工作,在你觉得压抑感急剧上升的时候,忽然今天下午五点就让你可以下班了,这‘多出来的五个小时’,会不会让你整个人获得一种喜悦和轻松的感觉呢?相信大多数人是有的。

可是,有一个问题:假如是一个高考完有接近三个月假期的学生,‘五个小时’,对他们而言,会不会带来同样的喜悦和轻松呢?相信,基本不可能的。

由以上‘忙里偷闲’的两种状态对比,我们可以明白:自在清闲的感觉之所以会美妙,是因为有了比较长一段时间的‘忙成狗’的压抑。

在上述感觉的论述中,我们做一个推理,说说‘对比度’带来的差别。

其一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理解。

在这里有两个问题——首先:假如‘我’的身边就有这样的‘朋’,我会不会有和原来程度一样的快乐?其次:假如‘我’经常见到这位‘朋’,我会不会有和原来程度一样的快乐?答案都是否。因为空间时间的问题,同样一个‘朋’给我带来的快乐程度有了差别。

其二是‘付出’这个话题。

捐款时,亿万富翁捐出一百万和一个环卫工人捐出一万,从钱的多少而言,前者多余后者,但是从社会影响而言,也许是后者多于前者的。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有好几位类似的人物,他们的付出,从绝对数量来看,其实微不足道,但是,如果把他们的付出和他们的拥有做对比,他们几乎付出了所有,这才是他们感动我们的地方吧。

其三是《道德经》里面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没有黑暗的映衬,又怎么知道光明的可贵,没有恶做对比,又怎么知道善的不容易呢?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见很多的对比场景,身处此面时,希望我们能够知道还有彼面的存在。

既然是从‘忙里偷闲’的快乐说起的,希望以下的建议能够增加你的一部分快乐——

昨天说到‘计时器’这个东西,当你觉得某事自己没时间做的时候,给自己一个十分钟的时间段做那件你觉得没时间做的事情,认真体会这十分钟里你的感觉。这是其一。

其二是,当你做某件事比较长时间的时候,不妨跳出来,给自己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段看一下你喜欢的书,听听你喜欢的音乐。相信我,一定不会耽误你的正事,反而会增加你的效率和你当天的愉悦感。至少近五天早八晚十一的课程,我借助于这种调节,不仅看完了两本书,还做了点别的。只有去做才会感受到它带给你的不同吧。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百日筑基第四十六天,诸位安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比度——从忙里偷闲的快乐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