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到底是什么东西

这是一篇课后练习笔记。

国际上有个研究,叫做国际学生评估计划,简称PISA。基本上每三年评测一次,针对群体为15岁3个月-16岁2个月的学生,采样范围覆盖72个国家和地区。

2016年是PISA最新的一期。

在这一期评测中,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李志炫设计一道评测题,包括四个选项:

A 学校对我将来毕业以后的成人生活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B 学校整个就是浪费时间

C 学校帮我获得做决定的信心

D 学校的确给我将来工作有用的东西

结果统计分析出来以后,李志炫发现:

成绩好的学生,认为学校不起任何作用,纯属浪费时间,成绩好会一直好。

成绩困难的学生,认为学校很有用,对学校充满感激之情,但是他们的成绩却始终得不到提高。

这个基于学生主观感受的结果,在考虑了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的性别,国家等因素以后,依然不变。

那么,就出现这么一个结论:

即学生对学校教育的认同感同学生的成绩无关。

所以,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学校教育到底对学生起了什么作用?

有位一线的老师是这么认为的: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习惯,包括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好的老师会在日常的教学中引导并且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习惯。

例如有些教师会让学生在问问题之前,先有自己的答案,然后带着问题答案来请教教师。并且,在询问过程中需要重复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的作用就是学生的复述中发现论证过程中的矛盾,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得出正确答案。而这个过程本身就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加深了知识的理解。

此外,学校对学生会有各种常规的学校班级守则,以此来帮助学生养成稳固的行为习惯。

比如寝室定时开关门,熄灯,都是在培养学生守时的习惯。

而在另一位毕业生的眼里,学习就是自己的事情,但学习的氛围和实时的反馈却是学习非常重要的催化剂,这个催化剂作用正好是学校教育擅长提供的。

在写这篇文章的万维钢老师的眼里,以他儿女的亲身经历出发,则认为学校最重要的作用是提供了一个社区环境,其社交性远远大于教育性。相对于学习这个方面来说,学校的作用仅仅体现在安排学习内容,监督学习进度,考核学习水平和交流学习心得上。

综合以上的说法,我有这么一种理解:

学校的教育其实是提供了一个学习型的社区

1.学校管理人员利用各种条例守则来强制规范学生的行为,从而培养他们养成适应规则的行为习惯。

就像通过上课时间的规定可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2.学校教师通过讲解学科内容的过程教会学生分析知识从属,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然后在习题过程中,让学生利用知识体系,来推断某类学科问题的构成条件,突破点,从而解决掉这一类的学科问题。在无数次这种重复的过程中,学生就会逐渐的形成自己的学科思维习惯。

最常见的统观试卷,找出涉及同类学科问题的习题,然后回忆涉及到的定律和知识点并写出来,再具体分析每一道习题需要运用的知识,最后开始解题。这种思维习惯就是在平时的考试和试卷讲解中能够培养的。

3.在学校这个环境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学习讨论,共同爱好甚至于无数八卦新闻形成各种或大或小的社交圈。因为社交圈属性的不同,学生关系的远近,又会在学科成绩,爱好上表现出对应的现象。

我们经常发现,同学尤其是关系好坐位近的同学之间会相互影响,在某一个观点上达到高度一致。而且这种影响要远远大于教师对学生施加的部分。

4.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培养学生在专业问题上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一部分因为投入大,在家庭教育中不容易实现。

比如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的实验,体育学科需要的场地和器材等等,在学校里是最容易出现齐全配置的。

学习场所,学校规则,作为讲解与服务人员的教师教工群体,配套教学和生活的服务硬件,就构成了学校这种学习类型的社区。而学生就是在这种社区里,学习知识,总结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建立社交关系,培养出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这些说完,仿佛感觉都与学习成绩息息相关啊。

可是为什么
我要说你的学习成绩与学校无关

很简单,这些都是被动的条件与帮助,只会在你有主动学习的意愿时,才能够产生效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校,到底是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