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风声》高票房分析

电影《风声》高票房分析_第1张图片
风声

《风声》是根据麦家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号称中国首部谍战大片,电影由陈国富和高群书联合执导,李冰冰、周迅、黄晓明、张涵予、苏有朋、王志文等大牌明星轮番上演,影片于2009年9月29日国庆档上映,截止影片下档,国内票房收获约2.25亿元,如此高的票房,主要源于一下五个方面。

一、好剧本打下了基础

《风声》是中国现代作家麦家于2007年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悬疑推理谍战小说,整本刊物只刊登一本长篇小说,是《人民文学》创刊以来第一次。剧本的改编秉承了原著的基调,小说重推理,重逻辑;电影重惊悚、重悬疑,都在沿着两条线索不断推进“谁是真正的老鬼?”“老鬼到底是用什么手段传递了消息?”小说扑朔迷离,曲折动人,险象环生,在真与伪的推敲中不断发掘人性中的善与恶。小说中武田作为一个追查老鬼的日本将领,与其他人都形成一个对立面,无论在小说还是电影中最精彩的部分,无疑是武田与每一个人的对峙周旋,小说中用文字表达出一种不可,言喻的震撼,在电影中以一种视听艺术,更为直观的展示了血淋淋的场面。故事看似在一个固定公寓发生着一桩桩密室炫技,到结尾才可以真正体会到民族大义,家国情怀。在这些不为常人所探寻的无声的硝烟中,依旧留存着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二、香艳典雅的人物造型

本片发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正值民国时期,服装造型的设计符合时代特征成为一个至于重要的部分,剧中两位主要女演员并非寻常女性角色,而且两名在伪政府工作人员,即要有军人的英气,又要抓住女性性格特点,难度系度很高。中国视觉艺术,电影美术创作艺术家叶锦添担任,他坦言“李冰冰这次造型是最为顺利的”,李冰冰饰演的角色李宁玉面容姣好,沉着冷静的一个形象,根据这个角色的性格,叶锦添在剧中身着一身墨绿色网格状旗袍,发饰上选择了手推式波浪,又凭添了几分风情,也透露出一股典雅的风范。

而另一位女性形象周迅饰演的顾晓梦,在其人物性格中多了几分大家小姐的娇气傲慢,古灵精怪的成分,所以叶锦添和导演陈国富让她穿旗袍,外面是西式外套,里面是中国旗袍,而是短袖的,长袖会显的老气,旗袍样式也相较于李冰冰的墨绿色网格稍显丰富,黑色为底色,上面印着白色小花,不过都没能逃过这部电影冷色调的主题。

三、人物形象的精湛演绎

凭借本片精湛的演技李冰冰拿下了第46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而苏有朋对白小年的诠释也为他荣获了第30届百花奖最佳男配角的称号,所以就以这二人为例,分析他们在剧中的表演。

李冰冰在剧中饰演李宁玉一角色,毕业于美国著名大学的高材生,回国后担任伪军剿匪司令部译电组组长,长相清秀,自视清高,在剧中她接受“尺邢”通过用冰冷的仪器对人的身体进行探求,造成心理上的侮辱,刚开始无声的眼泪,脸上不自觉的抽搐,到后来痛苦的吼叫,颤抖的双腿,最后无奈的抬起头仰面微笑,回忆过去的美好,这一系列动作的变化,都把人物内心的脆弱与坚韧表现出来,据说,这个镜头拍摄过程长达14分钟,但在后来仅仅保留了三分钟。

第二位人物――苏有朋,在剧中饰演白小年,这个角色突破了他以往乖乖虎,五阿哥的印象,他出生于昆曲名伶,与司令有着不可告人,却众人皆知的关系,清秀白皙,看似斯文却出招于无形之中,倚仗与司令非比寻常的关系,狐假虎威,大家都怕他三分,所以在初次在裘庄出现时,他表现出了毫无惧色,当所有人疑惑着不敢进时,他但是一马当先,“走啊”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司令对他的宠爱,所以在接受完酷刑,见到唯一信任的人时,他多么渴望他来救他,可是司令给了他一辫子,之后的镜头特别慢,他慢慢抬起头来,看着自己唯一的希望破灭,当初那个心心念念的不再信任他,眼神中充满了悲戚,白小年的成功塑造为本片着色不少,也成为观众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角色。

四、干净利落行云流水的剪辑

影片娴熟的运用常规电影镜头语言,包括推拉摇移等运动镜头,叙述一个完整故事的同时,又广泛采用闪回,幻觉等意识流手法,以及跳接技巧,刻画人物心理,形成一个综合型的语言镜头系统,再加入现代技术手段,采用单线叙述的手法,基本上顺着开端―呈现―高潮―结局的脉络,沿着“谁是老鬼”一步步的推进情节的发展。

同时又采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法,穿插着许多闪回的镜头,如:李宁玉在接受‘尺刑’时,仰天微笑,镜头马上闪到刘林宗为他朗读情诗时,她少女般腼腆的微笑,又如武田对于一个月前的闪回,来间接的告诉观众,武田变态心理的成因。

镜头跳转在影片中也运用的恰到好处,白小年被抓走的夜晚,只留下一座黑暗的城堡,空旷的走廊里回荡着白小年的惨叫,白小年受刑时

五、暴力血腥的酷刑

本片最吸引观众眼球的就属这几位主演所接受的酷刑,本来正统而主流的故事描绘的血腥惨烈,不忍直视,擅长写实的高书群,可谓是把电影中各种刑法运用到了极致。刘葳葳的胸部被猛犬撕咬,李冰冰被尺量裸体,张涵予被六爷针扎电击,周迅骑钢索,浓烈的血腥气,隔着屏幕也仿佛可以闻得到,大胆的性暗示也是国产谍战电影从未有过的,这也使得主题升华的部分显的单薄无力,“高杨民族危亡,我辈奋不顾身”的口号,只是微微带过,更多人观看后的感受,还是不忍直视的酷刑。

《风声》在细节上精工雕琢值得每一位导演学习,只是商业路线的电影终究还是谈不过与眼球挂钩,层出不群的酷刑盖过本应宏扬的主旋律,也是悲哀。




(THE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电影《风声》高票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