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间休息时,和同事到街上溜达,她说想买个面膜,于是我俩一拐弯来到了“屈臣氏”门店。
如今,化妆日化用品多购自线上平台,好久不来门店买日化用品啦。“屈臣氏”,我对这家店印象一直不错,东西齐全,价格公道,甚至现在我的卡包里还留有当年在这办的会员卡。
然而我俩很快转了一圈,就嫌弃得跑出来了,什么也没买。
曾经惬意的超市自选模式,被一进门就贴身跟进的导购模式所代替;曾经针对个体的专业化个性化服务,被放大了品牌化和鲜明功利化所取代—— 它变了。
进门,导购上来就问:“你好!想买点什么?”,我们想自己转转,于是对她说“随便看看!”那位又说“你们可以看一下**牌子的产品,今天买还有优惠呢!”边说边跟着我们转,看她“锲而不舍”,我们就跟她来到她说的品牌前,哪知她并不观察辨别询问我们的肤质肤龄,一上来就给同事推荐了一款贵但并不适合她肤质的产品,而当我随手拿起一款其他品牌的面膜时,她却在一边说着如何如何不好。
我们没有心情再去辨别它在价格品质上的优劣了,此时就想赶快走人。出了门,同事感叹,真难受!还是线上买吧!
同样的事情,我的朋友小溪也遭遇过:
她去曾经喜爱的西餐厅吃饭,点了一份土豆沙拉,服务员匆匆忙忙跑去下单了。结果等这个服务员再次过来时,小溪对她说自己有学生证,问是否可以享受打折服务?那个服务员一脸不乐意:“啊?你怎么现在才说学生证啊,不早说?票都给你打了!”小溪当然不乐意——难道不是应该由服务员说出优惠条款,来主动征询顾客吗?很明显,是服务员把因自己焦急和不周道而导致的过错推给了顾客。末了还不忘补上一句,“今天就这样了,下次给你优惠吧!”可凭什么就“下次”呀?已经不是钱的事了,小溪说这次的体验让她不愿再有“下次”了。
回去的路上,我和同事讨论起这些门店服务的事情,她说,“你没发现吗?以前超市的收银员收了钱后,会帮顾客打包装袋,然后再递出来。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收银员就只负责收钱,然后把商品推出来,需要顾客自己一件件装袋。”
一路讨论着,刚才那个门店导购员略显急躁的面孔又浮现在我脑海。我想,如果当时你这样做,我们就会驻足停留,并且一定会掏钱买单:
展露一个美美的微笑。
你也许不知道,当我们迈入店门,看到你走过来时,是一张妆容精致的脸,但你的眉头是皱皱的,你眼神精光,语速急疾,透漏着内心的不自信和急功近利。这也许不怪你,而是线上经营模式刺激了线下门店的经营理念,你的浮躁亦是商家浮躁。你忘记了微笑,就是忘记了自己的优势。
较之网络购物,面对面的优质服务是不会失去其市场的,甚至更具吸引力。
今天见到你时,如果你是微笑的,你会是个美丽可爱的姑娘,我们会不自觉地跟随你的指引;如果你是微笑的,气氛氛围一定是轻松愉悦的,我们愿意把午后闲暇时光都泡在美好事物上,欣赏、比对、购买。
微笑,是服务业的一股清流,先让我喜欢你,别一上来就想着让顾客掏钱,好吗?
交流,是用心去交换想法,而不是一味的“倾销”。
面对面的服务,自然是从交流开始的。交流需要用心,更需要倾听。
今天我们进店是打算要买护肤品的,那么我们的交流,就应该是从询问和倾听开始:目测和礼貌的询问,皮肤的状况和肤质,有没有过敏史?在掌握了这些基本情况后,还应当在交流中,征询顾客下一步的护肤需求和偏好。
而你一过来就从品牌开始,好像一个忙碌的推销员。我们甚至怀疑,你有没有注意到我和同事的区别?一个是宝妈,一个正青春。
专业,最起码要看起来足够“专业”。
老话说,“干一行,爱一行。”门店销售,必须要对自己的产品(包括各种优惠条款)烂熟于心。
今天这位姑娘,负责销售的是护肤类产品,如果对护肤常识、产品成份、品牌理念等专业产品知识心中有数,就不难给我们提供一次个性化服务。
去门店购物,就会变成有趣的乐事一件。
细心,关注一些小小的细节,留下美好印象。
帮顾客合理安排购物方案,以享受最低折扣优惠;记下顾客的购物习惯和风格,以便下次购物时,能帮助她快速买到满意的产品。
如果你这样做,我就一定会愉快的掏钱,为什么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