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营 《运营之光2.0》


171227《运营之光2.0》第二遍38%(108页-146页)

用SOP(标准工作步骤)可以做到流程化和精细化,实现对细节的掌控。

我们必须对于某个需求背后的具体场景和具体使用对象有非常清晰的捕捉,才能判断这个需求是否靠谱,是否切实存在,否则,这个需求很可能是在臆想。

产品型思考:找出需求后,还要考虑这个需求值不值得做,是否存在更好的解决方案。可以寻找合理高效的产品机制来为运营服务。

让70%的可控,不可控的控制在30%以内。

进行逻辑和思考方法练习的参考书籍:《思考的技术》《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方法》《创新者的思考》《学会提问》


171226《运营之光2.0》第二遍28%

怎样是对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在朋友圈、微信群等地方看到有超过3个人都在提的没听过的概念(或者事件),就值得专门抽出30-50分钟的时间去搞清楚。

这是运营最重要的核心能力——“学习能力“。至少得对大部分你的用户会密切关注的热点充分熟悉和了解。

如何拥有对用户的洞察:把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典型用户。浸泡于真实用户的真实体验场景下,刻意培养一种对用户心理和需求的同理心直觉

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得用户的注意:瞬间击中对方,再论证你的观点是否可以成立。比如先抛出一个可以让对方大吃一惊、瞠目结舌或者时分好奇的观点和结论,再从事实和细节的刻画,引发对方的感知、共鸣和认同。


171225《运营之光2.0》第二遍15%

这些天一直在想我的2018目标是什么?

转行成为运营人。

何时转?如何转?切入点在哪?有什么核心技能?长板在哪?短板有哪些?现下可以从什么开始着手?有哪些支持?有什么顾虑?……

2017年即将终结,某一个时代也即将终结。我对此既期待,又害怕,又有许多担心。昨天,我问自己:究竟是他们放不下我,还是我放不下他们?

在问题出来那一刻,就有了答案。

我想起了一首歌《至少还有你》——我怕来不及。

这是对我荒废了多年时间的惩罚。

所以,再不走,就真的来不及了。

给自己一年的时间,三十而立。

2018必须要完成的事情和转行有关,和运营有关。

2018的目标——"know 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掌握社群运营的一切,成为社群运营专家。


171224《运营之光2.0》第二遍 5.20%

对待职业规划,需要有ABZ计划:

A计划是当下觉得值得去持续投入,并获得一些产出和安全感的计划,比如目前的一份还算满意的工作。

B计划是自己培育的机会,比如兴趣或长期投入、关注并看好的事情,但目前还不足以成为职业。

当B计划经过长期的沉淀和积累,被培育成熟,甚至超过A时,就可以将B转化为A计划,然后另外去培育新的B计划。

Z计划是用来应对最糟糕状况的备用计划,比如储蓄一些帮助自己捱过难关的干粮。


171223《运营之光2.0》第一遍 100%

收获:

优先解决最痛点

界定最关键用户行为,然后制定引导流程和运营机制。

目前互联网运营从业基本分7类:内容生产、维护型的运营,创意策划、创意营销型的运营,渠道推广型运营,用户互动&维系型的运营,销售型的运营,强执行、项目推动型的运营



171222《运营之光2.0》第一遍20页

收获:

两种逻辑:推动、触动。

推动就是我不动,推对方到一个我已经准备好的地方。

触动要在双方同时产生某种发自内心的原创性回应时才会发生。

推动是为了让对方进入已设计好的逻辑和流程中,得到预期结果,实现一方的获胜。

但触动者与被触动者是一个整体,因彼此的一些奇妙的互动创造更多新的可能性。

在运营中,应多以触动模式。


171221 《运营之光2.0》第一遍20页

收获:

001 社区从无到有到成熟,有四个关键节点【创建和初始化】、【信任感与价值建立】、【去中心化】、【自生长】

我想,我们新江湖二班还处在认真做好第二步的路上。

002 对一个社区从观望到信任的过程就是从“不确定这里可以得到什么”到明确知道“这里可以给我提供什么价值”的过程。

大家刚开始来到新江湖,都是想看看“这里有什么”,一直到发掘出这里对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开始更主动参与进来。

003 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去中心化,或者可以说是多中心化,每个人都有一个鲜明的标签,在社区里进行价值交换,修炼成吸引注意力的特别人物。持续维护利他氛围,并以培养、发掘、引导的方式加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方式可以是依靠讨论互动(每日话题),或者依靠共同行为(一起完成一件有趣的事)。



171220《运营之光2.0》第一遍20页

心得:

001 运营人刚开始遇到的是实际具体的工作方法和技能问题,在有了一些经验之后就要学会找出运营背后的规律。

002 无论是人生还是运营,都不该是“线性思维”。线性思维就是做任何事,都要得到实际、具体的回报,不然就不考虑做。每件事都可以有不同维度。

003 一个产品在早期的体验一般都很糟,运营在这时候就能够发光发热,感染用户,给予重视,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把早起用户当作最好的朋友来看待,产品与此同时就可以抓紧时间迭代。以此支撑起产品早起的口碑。


171219《运营之光2.0》第一遍42页

书中出现多次的用户划分金字塔:

<1% 进行签约,用以树立品牌,承载品牌形象和对外宣传

≈5% 分成+知名度,负责创造内容,有强烈表达欲并进行内容输出

≈20%~30% 定期回馈,乐于传播和分享内容

≈60%~65% 进行全站活动,消费内容群体,找到想要的东西就会离开

各种类型的用户基本符合这样的分布规律。进行分类的目的就是整个用户运营这一块的原则:分而治之。

撬动用户参与意愿的八个指导原则:

物质激励,概率性时间,营造稀缺感,激发竞争意识,赋予用户某种炫耀、猎奇的可能性,营造强烈情绪&认同感,赋予尊崇感&被重视感,通过对比营造超值感

八个方法要叠加组合起来使用,才能实现威力的最大化。

此处有许多精彩的案例讲解❤黄老师不愧是“思维脚手架”达人。


171218 《运营之光2.0》第一遍60页

定位和调性:在内容的运营中,需要分长、短进行投放,提升短线内容的效果,搭建好长线,也就是以一系列长期、持续的内容为载体,明确内容边界,并为内容打下一种具有识别度和信任感的风格标签。

对于新江湖的定位和调性,我也还在摸索,目前的想法是,将这里打造成互信互赖的社区,注入能量、活性和温度,让这里的人都有紧密链接的感觉,并对各自的生活产生实实在在的正向影响。基于这样的想法,还要进一步规划内容,搭造长短线。

一边读《运营之光》,一边加深了社群运营的感触。任何的运营,都需要科学与温度并行,不能光理性,还需要注入真诚,把用户当做实实在在的人、个体,需要关注和耐心引领,而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数据。

回想起第一天读到的那句“唯有爱与用户不可辜负”,越发能体会运营人要为自己披上的“光”。


171217《运营之光2.0》第一遍 65页

两个意识:目标导向意识和效率意识。

一个逻辑:回报后置。应该秉承“先不论我可能会得到什么回报,让我先来基于我的理解把事情做到极致”的心态去做运营,你才有可能做到很多有趣的事情。(自己做到了极致,才会有用户端的:既然你已经完成了某件让我认可的事,那么我作为用户愿意给予你肯定和回报。)唯有你创造的用户价值足够多了之后,你才有资格去消耗它一点点。

一个中心:用户。互联网运营是以用户价值为中心的。

面对不确定:在面对不确定的因素或假设时,找到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它可能是整件事可以顺畅发展的核心前提),并用最低的成本去搭建起来一个真实的用户应用场景,并去验证在这个场景下,用户是否会真的产生你所预期的行为。

一个原理:杠杆原理。熟练掌握很多“杠杆点”,比如先做好一些小事,然后再以此为杠杆,去撬动更多大事的发生。比如借由创造足够的短期价值,以撬动用户去体验你的长期价值,甚至是体验完后帮你满世界宣传和分享。

三个底层工作方法:让自己拥有对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让自己拥有对于用户的洞察,学会更具有打动力和说服力的表达。

四个关键性运营思维:流程化思维、精细化思维、杠杆化思维、生态化思维

三大要素:产品、用户、运营 → 产品负责提供长期价值,运营负责创造短期价值+协助产品完善长期价值+消费用户价值获得收入

当拿到一个目标或运营指标后的思考步骤:分析指标的要素,以公式形式呈现  →  寻找要素指标的拉升空间  →  拆分和落实为具体的运营手段

数据分析之于运营:可以通过分析数据了解到一款产品的状态好坏和所处阶段,找出存在问题,找到最佳路径,加深对用户的了解以提升掌控力,提供待挖掘和升华的彩蛋

用至少50%的精力去关注20%的重点用户,使之为产品带来80%的价值。


171216 《运营之光2.0》第一遍 83页

当互联网行业越来越需要多面手,用“编辑”、“策划”、“网络推广”等已经不足以定义这个岗位时,“运营”这个职能正式登上了大舞台,在各个行业的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我有幸加入到行动营,并从小助手开始一路走来,进行了许多的尝试,包括带领团队建设新江湖二班,也加入了运营学院,但是对运营的概念一直很粗浅和模糊。直到读到《运营之光》我才从道和术上,对运营有了直观而系统的了解。目前,我在社群中所做的尝试都是“微观的运营”,关注的是如何做好一个活动、推广,管理好一个社群的细节事务。未来,我需要往更宏观和艺术的方向去努力。

另外,我通过做许多“小”而“微”的事情,在运营中找到了一束“光”。这个“光”不仅影响了别人,更照亮了我自己的路。

而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名优秀的运营人需要经过至少3-5年的实践,具备基础素质、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还有至少一项可以拿得出手、能直接带来产出的运营硬技能。

一名优秀的运营人必须要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需要关注的不止是具体的手段和技能,还需要思考大量表层现象之下的逻辑。

唯有爱与用户不可辜负。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营 《运营之光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