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着杜蕾斯的文案,用着冈本,咋回事?

“我看着杜蕾斯的文案,用着冈本”,这句话是菜头先生无意中在网上看到的一句搞笑的话。初次着眼的时候,确实是让菜头先生肆无忌惮的笑了一下,但是笑过以后确实一阵心悸的沉思。因为,菜头先生思考的并不是其他,而是我们微信运营中一直推崇的软性广告。

我们都知道,微信之所有被广大的商家所推崇,更多的是因为微信或者说新媒体内容所带来的流量,而流量中蕴含的软性广告又可以为商家服务,因此广大商家以为就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内容流量来为自己的商品销售来服务。诚然微信或者说新媒体确实是内容传播的一种有效媒介,但是在内容中加入所谓的软性广告真的可以达成商家商品的销售吗?

我看着杜蕾斯的文案,用着冈本,咋回事?_第1张图片

当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软广和硬广的对比,到底哪个更有效?!

记得,新媒体广告可能起源于微博,记得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个案例,动不动某个大V的一条微信浏览量达几万、几十万、上百万。于是这个大V在接收广告的时候,就会非常巧妙的把广告植入到他的文案场景中,于是紧跟着就是这个内容带动着这条软性的广告获取几万、几十万、上百万流量,但是真正讲究转化率的时候,更多的也许是差强人意。最近百雀羚的民国风广告刷遍了我们的朋友圈,其广告是通过讲述民国故事的方式来进行植入的,虽然这条广告非常的经典,即使广大劳动人民真心的非常不喜欢广告,但依然因为这个内容而接受了百雀羚广告。但是据报道称后来通过数据显示,该条广告阅读量达3000万多,单商品销售额却仅有2000多,算一算转化率也只有可怜的0.00008,据估算此次广告制作及kol投放成本却高达30万。

人们惊讶的发现,软性广告的转化率和流量简直相差太大。当然事事都不能绝对,软广确实也曾经辉煌过,但是现在出现此种情况,也许有人会把它的问题归结于某个媒介渠道的没落。但是实际上菜头先生认为真正的原因还是在于我们并没有理解广告的真正含义。

正如广告之父大卫·奥格威的名言——“一切为了销售,否则我们一无是处”说的一样,广告最本质的目的是通过一种形式来达成商品的销售,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销售。因此当我们理清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考虑新媒体广告到底该如何做了。

以往的软性广告固然内容非常的好,也让用户接受了广告。但是真正意义上来说这样的广告并不是为了广告而产生的内容,而是把广告植入到内容当中去的。这个时候这个广告却是为了这个内容而服务的,而不是内容为了广告而服务的。比如我们时常看到很多软广,只在内容的底部有一个贴片。而上面的内容完全和下面的广告没有关系。因此,这样所谓的广告,让读者接受的并不是广告,而是内容,朋友圈刷爆的并不是广告,而是内容,转化率低当然可以理解。

那么,基于此我们到底该怎么去思考这个广告呢?菜头先生在这里想了两点,算是抛砖引玉吧。

第一、给用户以固定场景呈现,如果你这个内容是广告,那么你可以明确告诉用户,潜意识的让用户明白广告和内容是分开的。

第二、所有的广告都需要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去调整内容,要让用户明白虽然他是广告,却是为了解决问题而生的。这样既不会让用户不反感,同时也能够找到广告的精准用户。

因此,现在和未来的广告是存在于我们经常看到的新媒体当中的,但是既然做就需要把内容和纯粹的广告相分开。

作者:菜头先生,产品运营,专栏作家,一个集产品运营和设计于一身的实践者!微信公众号:caitoultt。以上部分数据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不适欢迎联系删除。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看着杜蕾斯的文案,用着冈本,咋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