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皇储之争——被史籍湮没的真相

【一二二三 写正史的工科硕士】

文:李彦

长文干货预警!盗文抄袭必究!

明初皇储之争——被史籍湮没的真相_第1张图片

大明洪武二十五年五月,自关中返回南京的皇太子朱标久病不愈,不幸离世,朱元璋痛心不已。太子的去世激起了藩王对储君之位的觊觎之心,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嫡子无不虎视眈眈。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朱元璋放弃从四个嫡子之中挑选继承人,反而将朱标之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作为储君培养。朱元璋此举虽断绝诸子夺嫡之心,但诸皇子就藩要塞、拥兵自重,为此后建文帝身死殉国的悲剧留下了隐患。

但根据后来的《明史》、《太祖实录》以及《太宗实录》记载,朱元璋在身前多次有意将皇位传于朱棣,只是各种机缘之下未能施行。史书之上文之凿凿,后世学者经过考据却因为朱棣有过多次篡改史实的嫌疑,而对此事存疑。那朱元璋到底是否曾有意传位于朱棣?笔者通过翻阅大量史料为读者论述其间蹊跷。文章较长,请耐心阅读。

一、史籍所载皇储之争

明成祖永乐初年,朱棣在获取天下大权之后,便急忙修纂描述“靖难”过程的官方史书《奉天靖难记》。编书者在朱棣的授意之下,从各方面都做了倾向于他的修饰,其中关于朱元璋厚爱朱棣、动念易储之事更是极为详述。现将其转录如下: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以及高皇后马氏因朱棣出生之时天有异兆,因此都对他“心异之,独钟爱焉”。朱棣于洪武十三年就藩燕国之后,屡立战功,朱元璋大喜过望曾言:“异日安国家,必燕王也”。此后懿文太子朱标行为失据,朱元璋甚至与马皇后多次商议易储之事:“今长子所为如此,将为社稷忧,奈何?”、“诸子无如燕王最仁孝,且有文武才,能抚国家,吾所属意”。

到了洪武二十五年五月,朱标病逝,朱元璋更是按捺不住想立朱棣为太子,但大学士刘三吾却以“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于何地?且皇孙年已长,可立以继承”为由迫使朱元璋放其此议。然而到了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朱元璋病重,他自知时日无多,遣使赴北平府召朱棣回京,燕王行至淮安却被朱允炆矫诏制止,朱棣终不能面见圣上。而后朱元璋病逝之时竟然还挂念不已,对左右侍从多次问到:“第四子来未?”最终无奈离世。

明初皇储之争——被史籍湮没的真相_第2张图片

后来永乐年间大修两次才得以定稿的《太祖实录》以及记载明成祖事迹的《太宗实录》,乃至《明史》之中关于朱元璋确立接班人的问题上,大都采用了《奉天靖难记》之中的记载。通过对史料记载的篡改,本为燕王的朱棣在朱元璋死后不足一年便发动叛乱的行为,仿佛找到了合适的理由,其篡位的本来面目就此被掩盖。

二、史籍所载漏洞之处

然而不论夺得皇位的朱棣如何篡改修饰,都难以掩盖他违背朱元璋旨意篡位自立的事实,仔细思考《奉天靖难记》中所记载之事,便可知其中虚妄,笔者将从以下两个方面为大家分析其中原委。

其一为对朱标的蓄意抹黑。《奉天靖难记》之中记载因为懿文太子朱标忤逆,行为不端而引起朱元璋的反感,但真实的朱标绝非如此,他可谓是诸王的典范,身为嫡长子的他同时也深受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喜爱。

朱元璋二十八岁才有朱标,因此自朱标其出生之后便承载了朱元璋所有的期望,这点是其他诸子均无法相比的。而且朱标生性纯厚,“英敏强记”,六岁起便追随大儒宋濂学习经文,在宋濂十余年的悉心指导之下,朱标学有所成令朱元璋赞叹不已。

明初皇储之争——被史籍湮没的真相_第3张图片
懿文太子朱标(影视配图)

此后洪武元年,朱元璋建制称帝,年仅十四岁的朱标被立为皇太子,作为帝国接班人的地位便因此得以确立,同时依据唐制,将大批开国功臣如徐达、李善长等挂职辅佐其旁。洪武十年六月,朱元璋甚至将政事交由太子处理,有意让其参理国政,同时父子二人常进行关于治国理念的交流。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因秦王朱樉多有过失,命太子朱标前往巡查安抚百姓,朱标圆满完成了任务,朱元璋也十分高兴对其大加称赞。

由此可见,朱标失宠于朱元璋可为无稽之谈,即便二人对待开国功臣之事有所分歧,但朱元璋正是要将朱标培养为宽厚爱君的贤明仁君,朱标不忍残害无辜功勋旧将可以说正合其意,所以朱元璋绝不会因此事而产生兴废之心。也正因如此,朱棣知道继续抹黑朱标难以信服众人,便在第三版《太祖实录》中将朱标失宠之事删除,而以一个荒诞不羁的故事取而代之。

其二为晋王朱棡受宠程度不逊于朱棣。晋王朱棡是朱元璋第三个嫡子,虽然朱棣也为朱元璋嫡子(此说笔者此前已行文阐述),但二人在朱元璋心中地位不出上下。朱元璋五个嫡子之中秦王行为乖张且去世较早,周王志向不在政治,嫡长子朱标死后,倘若朱元璋有意命嫡子继位,便只有晋王和燕王二人符合条件。而根据祖训“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晋王年岁较长在夺嫡方面相较于燕王更有优势。

明初皇储之争——被史籍湮没的真相_第4张图片

此外,晋王“顾盼有威,多智数”,虽然《明史》以及其他史料记载朱棡曾有谋逆之心,但只需两点便可知此事为朱棣有意抹黑。

一点是倘若晋王真有心谋逆被朱元璋发觉,等待他的绝不是轻微责备,要知潭王朱梓因被人中伤叛乱,当朱元璋追究下来之时朱梓便畏罪自杀,晋王若真如《明史》所载藏兵五台山,等待他的必然是身死国除。另一点便是与秦王的对比,秦王朱樉因多有不法行为被朱标带往京城之后遭到朱元璋严厉斥责,甚至一度削藩除籍,在太子的多番维护下才得以全身而退,秦王因此在京师一待便是一年。然而犯了罪状更大的“谋逆”的晋王,竟然在京师只停留了三个月便返回封国,可见晋王叛逆之事是为虚妄。

晋王有可能成为储君也因其具有相当强的军事能力,晋王早燕王三年就藩属国,且其所镇守的大同更是形势险要之处:“山西表里山河,地产良马,其民刚壮,所为山西出将者也,北近胡虏”。直至洪武三十年六月,朱元璋仍告诫晋王要严加防御,筹备养殖马匹,可见山西之地对于大明之重要性。而且晋王与大将傅友德为儿女亲家,在大同独当一面,屡立战功,并不逊于燕王,这些在清藏本《太祖皇帝钦录》中均有详实记载。

明初皇储之争——被史籍湮没的真相_第5张图片

因此,晋王朱棡在朱元璋心中地位与燕王朱棣别无二致,且朱元璋对晋王要求极严、关怀备至,大至修筑城池,小至放羊牧马都有细微指示。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谋逆案”,朱元璋在动手之前就曾调走冯胜等人,特谕命晋王统帅诸军,许多牵涉蓝玉案的公侯军官都是在其协助之下得以抓捕诛杀。

可见朱元璋倘若真有心将皇位传于嫡子,晋王能够获得太子之位的可能性远大于朱棣。

三、朱元璋不立朱棣的铁证

洪武二十五年五月太子朱标病逝之后,当年九月,朱元璋为绝众望,便将朱标长子朱允炆立为皇长孙。朱元璋在考虑立接班人之时到底有没有考虑过晋王以及燕王等藩王,我们无从得知,但从确定朱允炆皇长孙地位如此迅速可知,早在朱标病重之时朱元璋就已经考虑过让朱允炆继位。因此,在朱标不治身亡之后,短短四个月时间内朱允炆便成为大明储君。

明初皇储之争——被史籍湮没的真相_第6张图片

此外,还有一点可以作为朱元璋未曾考虑过让朱棣继位的铁证。

洪武三十一年三月,就在朱元璋去世前的三个月,晋王朱棡在藩国太原去世,已步入晚年的朱元璋惊闻噩耗后极为心痛,亲自敕书追悼,追谥号为恭。而秦王朱樉早于洪武二十八年便已离世,朱元璋病重之时五个嫡子之中只剩下燕王,换句话说,能对皇长孙朱允炆登基产生威胁的只有燕王朱棣。

朱元璋自己可能也没想到,在其即将离世之前,他用来制衡燕王的晋王竟然先其而去。在这种不利形势下,朱元璋一面立即以晋王世子接任王位,一面秘密下达圣旨要求新任晋王做好应急准备:“说与晋王知道,教陈用、张杰、庄德预先选下好人好马,堤备临阵时,领着在燕王右里行。”

这条记录在《明太祖钦录》中的圣旨也进一步证明了朱元璋死前并无册立朱棣之心,反而已经清醒的意识到燕王对皇太孙的威胁,所以才会命晋王统帅军马做好准备。

明初皇储之争——被史籍湮没的真相_第7张图片

经过上述分析,笔者可以肯定的认为朱元璋对待朱棣相较于其他几个儿子并未有过多的称赞和疼爱,考虑将皇位传授于他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作为第四子的朱棣相较于其他几位兄弟,在争取储君位置之上并无过多的优势,然而谁知历史的发展却是如此戏剧,随着秦王、晋王的相继离世,朱允炆能力不足,本夺嫡无望的朱棣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会。

命运的垂青之下,朱棣谋略得当、能力突出,又能够抓住时机顺势而上,终成为千秋一帝,也许这样的结局在他兴兵“靖难”之时就已经注定。

参考文献:

[1] 南炳文.关于燕王朱棣的两篇敕书造假案献疑[J].

[2] 吴德义.明太祖欲传位于燕王朱棣吗?[J].

[3] 杨永康.朱棣篡史述论[J].

[4] 杨永康.明初晋王朱棡事迹辨正[J].

[5] 商传.“靖难之役”前的燕王朱棣[J].

你可能感兴趣的:(明初皇储之争——被史籍湮没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