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1

地四、顯加行

【遍於一切正加行中,應修如是上品助伴、上品所攝,無倒加行。】

  這是第四科顯加行,也等於是讚歎的意思。「遍於一切正加行中」,這位禪師普遍於一切加行中。這是三十二卷,前邊三十一卷初有這九種加行,這是遍於一切正加行裡面,這就是九種正加行裡面,九種裡面有一個加行叫「正加行」。但是這裡面是說,所有的九種加行,都名為正加行。「應修如是上品助伴」,你應該學習前面說的阿那波那念這個加行。這個「助伴」呢,就是為心作助伴,因為你沒得聖道,沒有與第一義相應,心是有助伴的。「上品所攝,無倒加行」,這個加行是屬於上品的,是最正確的,沒有錯誤的一種修行。

《披尋記》一五九頁:

《遍於一切正加行中等者:如說阿那波那念所緣,若是處轉,若乃至轉,若如所轉,若時而轉,於此一切,由安住念,能正隨行,能正了達,如是加行有如是相。(陵本二十七卷七頁)。此說一切正加行,義應準知。即於此中修習如前勝解,說名上品助伴,上品所攝,無倒加行。》

  「遍於一切正加行中等者:如說阿那波那念所緣,若是處轉」。「是處轉」,就是出入息:就是由臍至鼻,這叫出息;由鼻至臍,這是入息。這個出入息就在這個地方流動,這叫「是處轉」。「若乃至轉」,「乃至」:就是這個出息,是由臍能到鼻,這就是「至」;這個入息呢,是由鼻到臍,臍是它所至的地方。當然這是初開始用功的時候,就是這個境界;若是久了的時候,這個入息能到腳趾頭,那個境界就微細了,這是「若乃至轉」。「若如所轉」,這入息的情況,和出息的情況,如其自然地活動,你不要控制它,你不要叫它長、叫它短,都不要,要「如所轉」。

  「若時而轉」就是你修這個入出息,稍為地有一點相應的時候呢,就會出現你不修行的時候沒有的境界。這是什麼呢?這譬如說出息:出息本來是由臍至鼻,叫出,但出出就不出了,但它沒有入,也沒有入息,這中間還有個內出息,那麼這就是有這樣的情形。這入息是由鼻至臍,這是入息,可是入入以後就不入了,但是也沒有出,這中間有一個內入息。你若是用功有多少相應的時候,這個內出息,和內入息,就很分明的出現了。這樣子呢,有出息,也有內出息;有入息,也有內入息,這叫作「若時而轉」。你若是有多少相應的時候,這個內入息和入出息會長,所以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長、知息短,十六勝行裡面有這件事,這叫作「若時而轉」。

  「於此一切,由安住念,能正隨行」。「於此一切」,就是前面說的這幾個,「若是處轉、若乃至轉、若如所轉、若時而轉」。「由安住念」,因為你能夠安住在出入息上,正念分明的話呢,這是「能正隨行」就是隨著出入息這樣子,沒有其他的散亂、掉舉,也沒有昏沈,你就隨時這樣子做;如果你散亂了,心跑到別的地方去了,就不隨行了。現在能安住在正念呢,你能這樣作。「能正了達,如是加行有如是相」,那個時候,是由於你自己用功就會明白,這個修行有這樣的相貌。我不是聽別人講,也不是看書本,是由你自己用功,知道這件事,認識這件事的相貌,就是「能正了達,如是加行有如是相。」前面這一段文是(陵本二十七卷七頁)我們已經學過了。

  「此說一切正加行,義應準知。」這裡說的正加行,「遍於一切正加行中」,這個正加行的義,應該準照二十七卷那一段文,就明白它的義了。「即於此中修習如前勝解,說名上品助伴」,即於此阿那波那念的法門裡面,你就修習這樣的觀想,「如前勝解」像前面的數息觀,所說的那個勝解,也就是這裡邊說的這一段文,「說名上品助伴」這就叫作「上品助伴」,也就是這是個最殊勝的法門。「上品所攝無倒的加行」,這是最殊勝的一個修行的方法。
(2019.3.11)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