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课008 | 拒绝“非985/211”?公平背后是效率的考量

本文共计2725字,建议阅读5分钟。你可以收获的知识要点如下:

  • “稀缺”是很多现象产生的的根本原因;
  • 选择=区别对待=歧视。歧视只是一个中性词;
  • 如果歧视的代价我们承担得起,我们就会选择歧视;
  • 歧视产生的竞争规则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更多信息,节约大量时间。

还记得我们在日课《日课007 | 没人理你,是因为你选错了路》中提到的“老师选学生”和“学生找老师”的差异吗?

  • 老师选学生使用的流量渠道优先级是:“人脉推荐—公开活动—毛遂自荐”
  • 学生找老师使用的流量渠道优先级是:“毛遂自荐—公开活动—人脉推荐”

你会说:“我也很优秀,但因为没有教授推荐,我就联系不到大牛导师,这不公平呀!”

是呀,真不公平啊,这么优秀的人才就这样被忽略了!但如果你往后看一看,你会发现有人是这么说的:

“我科研这么好,因为成绩没到前5%,就把我淘汰了!我要是进了面试,绝对比纯学霸强!”

如果你再往后看一看,还会看到这样的画面:

“凭什么因为我不是985,211就不给我面试机会,高考的分数就代表一切吗?如果我给我次机会,我一定让老师们震惊!”

看起来,高校中有不少“不公平”的制度,让众多学子感受到自己被“歧视”了。但这种“不公平”,在公司招聘、员工提拔等地方随处可见。既然这种“不公平”的制度会导致错失很多人才,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学校、公司、企业保留它们呢?

存在的事物必然有其存在的逻辑。今天我们不说制度“应该怎么样”,而讲讲制度“为什么这样”。

1.稀缺是很多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我们先来看几个现象:

  • 明星举办演唱会,票价呈阶梯状,内场的票价比“外场”贵了好几倍;
  • 高峰时期,滴滴打车往往会提高定价倍率;
  • 高考时,越好的学校录取分数越高。

你可以停下来,思考30秒,仔细想一想上述现象之所以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或许你会给出这样的答案:

  • 演唱会的内场票价高的原因是:明星想挣钱
  • 滴滴打车提高定价倍率的原因是:滴滴趁机宰乘客,想捞一笔
  • 越好的学校分数越高的原因是:想通过分数筛选出人才

总结的很不错。但是,上面所有答案说的都不是“原因”,而是“目的”。举个例子,“我去饭店吃饭”的原因不是“我想吃饭”,而是“我饿了”。

其实,上面三个例子的原因是相同的。这个原因,就是“稀缺”。

什么是稀缺?简单来讲,就是想要的人多,东西不够用了。

你看看,上面三个例子中所提供的“东西”是不是都很“稀缺”:

  • 演唱会的内场座位很少,想要的歌迷很多;
  • 高峰期滴滴的空车很少,想打车的乘客很多;
  • 好学校的录取名额很少,想去好学校的学生很多。

因为“东西”不够用了,我们就只能选择性的把它交给一部分人。那交给谁好呢?肯定是交给:最需要它、最能善加利用它的人。此时,就需要用一种方式来“选择”出这样的人。而上述例子中的“高价票”、“翻倍定价”、“唯分数论”就是这些“东西”的拥有者想出来的“选择方式”。

2.选择=歧视

当你通过“选择”而决定将“稀缺”的东西交给谁时,就会有人能得到,有人得不到。此时,你就对人们进行了“区别对待”,这种区别对待,就是“歧视”。

当你今天中午拿着你仅有的30块钱,选择吃麦当劳,而不吃肯德基时,你就是在“歧视”肯德基。
因此,在经济学上:

  • 选择=区别对待=歧视。歧视只是一个中性词。

这时候,你或许会说:“我理解名额有限,我也知道它很难增加。我不要求“名额的供给”变多,我只想要公平的竞争机制,让我能和所有人在一起接受面试,而不是通过其他条件把我淘汰。”

“名额稀缺”是“需要选择”的原因,但具体采用哪种标准来选学生,则还要受到其它“稀缺因素”的影响。

如果,有一个院校采用了“不加筛选,面试所有报名者”的方式来选拔人才,会有什么结果?

结果就是,所有认为自己实力足够的人都会报名参加,那面试就有可能持续好几个月。教授的时间是稀缺的,他们把原本可以用来做科研的时间都花在了面试上,浪费的时间成本太高。而学校的资金也是稀缺的,如果投入大量资金举办长时间面试的话,就没有钱去做修缮校舍、购入设备等其他事情了。这种方式,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学校根本负担不起。

谁都不想沧海遗珠,错失人才。但是如果为了“不错失人才”花费的成本太高,那就没有人会这么做。所以,很多的公司、学校都会进行“选择”、进行“区别对待”、进行“歧视”,只要这么做的代价是承担得起的,他们就不会改变。一旦有一天,他们发现现有的方式会错失很多的人才,这个代价已经承担不起了,就会改变自己的“选择方式”。

高考的“唯分数论”公平吗?不公平。人的很多能力是无法通过分数体现出来的。但如果要按照所谓的“综合能力”选拔谁有资格进入大学,这种方式的成本可比错失一两个人才的代价高的太多了,国家负担不起。

因此,没有“公平”的政策,只有“高效率”的政策。

3.严格的筛选标准是为不达标的人节省时间

当学校、公司确定了“选择方式”后,相当于公布了一个“竞争规则”。而公布的的竞争规则可以帮“不符合标准”的人们,节省大量时间。

曾听薛兆丰老师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假如我们很多人在一起,现在有人告诉我们,100米外有一颗钻石,谁先跑到钻石就归谁。你想要这颗钻石,我想要这颗钻石,他也想要这颗钻石。但是,我们知道,只有一个人能拿到这颗钻石,其他人都拿不到。那些拿不到钻石的人,跑这100米的时间,是不是就被白白浪费掉了?他们本可以拿这段时间去做别的事情,或许钻石抢不到,但是可以抢到金子呢?

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劝你别跑了。你会听吗?你不会听,你会想:谁都不比谁差,凭什么我就不跑了?

但是这时候,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我们其中有个人是刘翔。那么除了刘翔之外,其他人还会跑吗?不跑了,就让刘翔去跑吧,我还是把段时间去干别的吧。

我们来看看那些或明或暗的“竞争规则”:

  • 只要成绩前5%的学生;
  • 只要985、211的学生;
  • 只要其他教授推荐的学生。

你看,上面的例子是不是相当于告诉我们:你的“竞争对手”是985的学生、成绩很出色、还有其他教授为他背书,你来了恐怕也选不上。有这时间,还是去准备准备你能选上的吧。

所以,换个角度看“竞争规则”,哪里有什么“歧视”、“不公平”,它明明就是在给你传递信息,帮你节省时间,避免你去做那些不可能的事情啊

4.知识梳理

今天,我们知道了有“选择”就会有“歧视”,其背后的原因是因为资源的“稀缺”。如果“不歧视”的成本太高,那就没有人会选择“不歧视”。只要“歧视”产生的代价在承受范围内,相应的制度就很难改变。我们无法改制度,但我们可以从制度所传达的信息中获益,节省大量的时间,去做我们能做成的事情。

我们讲的知识要点如下:

  • “稀缺”是很多现象产生的的根本原因;
  • 选择=区别对待=歧视。歧视只是一个中性词;
  • 如果歧视的代价我们承担得起,我们就会选择歧视;
  • 歧视产生的竞争规则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更多信息,节约大量时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课008 | 拒绝“非985/211”?公平背后是效率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