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消费观1.0

以此文给大家作为反面教材。

我的第一部手机是高中时上学捡到的,而且还是智能的,当时里面没有手机卡,还有一点点电,于是放学后急忙的就跑到移动运营厅办了一张1个月30M流量的手机卡,这个手机算是打开我的世界大门了,喜欢的不要不要的,下载了当时很火的塔防游戏,不过时间不长,这个手机就坏了,我就生出了买一个全新的手机,红米1才刚出来,而且只有600多元,但对于我一个高中生来说600块足以是3个月的生活费了,怎么办呢?最后胆大的我偷偷拿我妈妈的信用卡付了款(做坏事前一定要想清楚承担的后果,小时候我做出的每一件坏事基本上都是因为眼前的利益而不思考要承担什么后果),我以为她发现不了,结果再一个星期后还是被发现了,把我臭骂一顿,但还是把手机给我了,于是用了这个手机差不多一年的时间。

虽然学校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但班里买手机的人数还是突然曾经好多,而我的手机因为一次发火被我摔坏了一定不要做这种摔东西来发泄的事哦,损失的最终还是自己,而且会后悔),但在之前我利用它做了一段时间的微商,赚了近2000块,用这笔钱买了唯一一个靠自己买的手机,二手的iPhone5,而且是我们班里唯一一台iPhone,觉得很有面子。

高三的时候,蚂蚁花呗出现了,对当时的我来说简直如神器一样,把I5卖给了一位学校同学,用这笔钱付了iPhone6的首付,同时还买了还有Kindle,拍立得,胶片相机,很多很多书,然后之后半年省吃俭用才还了所有的余款,但高三下学期因为要高考,强行被妈妈收走了,所以这半年一直在潜心学习。

要上大学了,奶奶把收的半年房租钱给了我用来买手机,所以入了一台二手iPhone6s。在北京等飞机的几天,因为家人准备的钱多出了一部分,所以就北京面交了一台Macbook pro。

说来惭愧,在高中时喜欢了一个女生三年,但却没有在一起,而来留学后1个月左右就谈恋爱了,这可能也是很多在外留学学生的心理原因吧,一个人独在异国,压力总是很大的,找到一个伴侣总能分担一部分压力。但女朋友却是个喜欢买衣服的人,在双十一那天,她在淘宝把我的花呗额度全部刷光,大多都是衣服和零食,邮寄过来也花了不少钱。

春节时和女朋友去了圣彼得堡旅游,在这里我的手机被偷了,事后才知道彼得堡是一个小偷之城,当时家里也出了点事,爸妈离婚了,我不好张口要很多钱,所以买了一台二手的三星,只有1000来块,用到了现在。

第一,高中时期买数码产品的消费,就很受常见的攀比心理影响,因为想用比别人好的,但对当时我的需求来说根本不需要,造成了很多浪费,钱和时间

第二,分期付款,这也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的支付方式,可以提前享用喜欢的东西,但坏处就是要为未来买单,而且对于一个购物狂来说,总归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买了太多东西,超过了自己的能力

第三,只买好的,对于衣服这种每天都需要用的东西来说,买一件贵的的总归质量更好,穿的时间长(当然衣服也不能买太多,像我的女朋友那样,总觉得衣柜里少一件衣服,但我观察,衣柜里有80%的衣服是从来不穿的),但有些东西买回来却用的次数很好,就比如我自己买了羽毛球拍,吉他,用的次数很少,又占地方,最后只能卖了。

第四,啃老族,学生在没有工作之前收入相等于0,这时候靠父母是无可厚非的,但有的学生上大学时要求父母买苹果三件套,富二代就算了,可对有些人家负担就重很多了,为了我的留学学费,父母负担变重很多,惭愧,很崇拜一个朋友的姐姐,她在大二时就经济独立了,去年的暑假靠卖学校纪念品赚到的钱去台湾交换了一年,跟她见过一次面,气度真是不凡。

今天早上我看着我的桌子,我已经把占用面积最大的台式电脑卖出去了,为什么还是这么凌乱?而且角落里摆放着很多很多的快递盒,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个TED演讲,演讲人收入很高,而且他的购买欲望丰盛,总是买很多昂贵的东西来满足欲望,久而久之,购物给他带来的兴奋感越来越少了,而且他的财产负担也越来越重,有一天他接触了“极简主义”这个词,深入了解后,他把家里所有的不常用的东西用盒子装起来,要么扔掉要么送人,结果家里空空的,反而负担变轻了。

我的消费观是很不健康的,为大家做一个反面教材吧,自己也会慢慢改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消费观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