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策划&产品运营:殊途同归建品牌。

题记:定位用户从来是最简单的事,告诉他们“我们是谁,我们能给他们什么”,并且找到的他们能记得,才难。共勉。


和很多公司的朋友都会聊他们在做什么,不同公司的title喊得不一样,但归根结底,产品策划们都在梳理用户需求,定位产品样式,书写prd,日常周旋于设计与开发之间,为运营搭建沟通用户的框架;产品运营们则在寻找定位策划们prd中的用户,每日交流保持热络,更新框架内墙,帮助用户形成记忆点。

当然也有极为强势的产品运营,他们凭借对业务的挖掘,脑海自成蓝图,从样式到内含,以他们对于用户的判断决定产品的走向、内容,这另说。


二者的职能范围和直接接触的工作伙伴有着极大的不同,策划我姑且定义为阶段性工作,产品上线&产品上线后间隔一段时间的优化,抛开鲜有重复的个人经历不谈,其实都会经历一段时间的“知识储备”。

上线前,策划的知识储备主要指代用户调研和竞品分析时间;

真正做到了解需求,一定需要深入目标用户群体,但不是直截了当问用户要什么,而是去看他们在用什么、怎么用、哪里用得不爽快以及他们对于需求的期待程度。

对于竞品的分析则是在对手头需求转化的产品功能有一定考量后。真的要感谢创业风靡的这个时代,但凡你能想到的idea,都有先人或者所见略同的同阶段人和你趟过同一条小河,他们对于用户需求的考量将体现在产品的交互设计上,他们对于用户声音的及时反馈将体现在功能点的迭代优化上。基于你们将共(zheng)享(qiang)的其实是雷同的用户。

上线后,策划的知识储备主要来自于产品数据、用户反馈和运营声音。


产品运营则是一个“大宝天天见”的角色,因为职业生涯到目前有限在一家电商公司,所以认知概念内的产品运营日常职能大致分为三类:找使用者(流量)、更新内容(招商/收集业务使用方需求)和回顾迭代(整理数据、从每日直接的用户接触中提炼出阶段性优化点告诉策划)。

运营的工作日常且琐碎,或者说因为产品框架内能触达用户的方式太多样,每一小块的尝试都会多少影响产品的数据,在人直观的逻辑判断下,数据的变化将直接应用于他们第二天的运营。

策划的数据来源其实就是这样,绝大部分局限在运营的行为结果。

当一件事充满多人的主观意见时,回馈势必同策划人的初衷有所偏差。未必是坏事,这时候对产品进化的推动就需要参与者达成共识,并在进程里保持密切的沟通。

当然,如果对用户反馈的声音保持密切关注,你会发现绝大部分用户完全不懂互联网底层的建构,他们的问题停留在对比个体不能实现什么,这部分其实也和运营密切相关。只有较少数用户会深入到流程链路上,追问场景下功能为何不能满足,这就需要策划运营共同判断,问题是否典型到需要投入技术资源改善。


铺垫到这里,终于可以写到标题了。

任何一个产品的出生、强壮,到衰老,再到死亡,面目的更迭在用户的心里,该是一个线性的变化。

在我心里,这整个线性变化是一个人格化的概念,会触达到用户的感性认知,从而在心理层面帮助形成理性的选择:这个产品帮助“我”解决了什么样的需求,每一次更新迭代中是否更好地帮助到“我”。


被用户所选择,就是品牌。

这需要产品策划和产品运营的共同耕耘。

————

Hi,我是阿里巴巴2015应届运营校招生DeKi,目前是天猫App的产品运营。

这是我的第一篇总结文,初衷是想表达每一个产品/业务,参与建设者都需要有品牌构建的意识,从这个角度来看,策划&运营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写作过程里,发现标题拟大了,文章逻辑有改善的空间…最后仓促写完…抛砖引玉,希望能和大家多多交流^_^

Ps~欢迎关注我的知乎:DeKi~

你可能感兴趣的:(产品策划&产品运营:殊途同归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