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现在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很火,我简要地翻阅了这本书,后来又读了小山龙介的《整理的艺术》,发现日本人对细节的钻研让人叹为观止……
下面是《整理的艺术》第一章的一部分目录:
Chapter 1:资料整理术 集中数据、分散浏览场所
整理术01 打印的纸质资料要毫不留情地废弃
整理术02 用电子邮件共享、保管会议资料
整理术03文件按“项目名+文件名+制作日期”的格式来命名
整理术04 用扫描仪将纸质文件变为电子文件
整理术05 扫描书籍,制作电子书架
整理术06 用SugarSync实现“无障碍办公”
整理术07 随身携带纸质资料,实现终极“无障碍办公”
整理术08 充实参考资料,随时实现工作效率最大化
整理术09 只要是文件就全部放入Magic Briefcase
整理术10 在目的地或便利店打印必要的资料
整理术11 不关电脑电源,设为待机状态
……
里面介绍的内容极其细致,当然有很多也非常地实用。听说日本的垃圾分类有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具体到铝质瓶子、玻璃瓶子、瓷瓶等都有不同的垃圾回收箱,如果你放得不对还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
想到这一层,既对日本人充满了敬意,也觉得日本人很可怜。世间事如果过于精深必然进入另一个极端。
像日本这种民族性的极端在乎细节的态度,可能会使日本人精于小而疏于大。实际上日本人在各个方面,都是战术上的“顶尖高手”,但同时也是战略上的“矮子”,在战争、科技方面尤其明显。
所以,我在阅读日本人写的书时,会有选择性地接受其具体细节上的成果,同时也会刻意脱离,而多去思考更本质上的、更宏大的东西,以避免思想受到局限,使自己更全面地思考问题。
02
日本人还有个特点:写完一本畅销书后,会接着写很多续篇,把他觉得相关的内容统统放进去(直到没人读或者写不出来为止)。
比如《整理的艺术》,小山龙介就写了4部(整理的艺术、时间整理术、创意整理术、职业整理术),山下英子的《断舍离》火了之后,他又出了工作篇、心灵篇、家庭篇、年龄篇等。
这种做法与西方截然不同,西方学者的做法通常是每隔几年对自己的书进行重新修订,以使自己的书更加接近事物本质,更加贴近时代。
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初版于1940年,莫提默·J·艾德勒在32年后,也就是1972年还对它进行了重新修改。这种情况很普遍。
我的看法是倾向于把一个问题研究透,并不断修订自己的书,而不是不断出新书。这与我们研究一个概念是一样的,不断打磨这个概念。
03
闲扯到最后,谈谈我对整理和”断舍离“的理解。
在文中,有人觉得“断舍离”与整理是不同的:
我想,对于这个观点,肯定有失偏颇,小山龙介绝对是不会同意的。(_)
山下英子认为:“断”是在入口取舍,“舍”是在出口清理,“离”是脱离对物品的执著。
实际上,小山龙介的整理不也正是这样做的吗?
我们之所以东西多了放不下会焦虑,买的书多了没读会焦虑,问题就在于我们不知道如何取舍(这要怪罪社会越来越富裕、社会产品越来越丰富)。
取舍,实际上就是选择,“要哪个不要哪个”。所以,整理和“断舍离”的核心问题就是选择问题:
东西太多,取舍太难。
怎样解决呢?
实际上只要去思考,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答案。我们不是不会选,而是我们的大脑不愿意思考,这是由大脑的特性决定的。
下面是我对这一问题思考的三个维度:
- 时间(注意力)维度
- 价值维度
- 空间维度
时间维度
所谓时间维或者注意力维,如果购买或者舍弃这个物品,会不会更好地为我节省时间(赚取注意力)?
如果是的,那么就购买或者舍弃。
价值维度
所谓金钱维度,就是在一个物品全部的存续周期内,购买或者舍弃这个物品,会不会为我带来更多价值?
绝对不能以产品的价格为衡量标准,而应以它全部的价值为标准。
关于花钱,我在《付费就是捡便宜》里写过相应的观点。
空间维度
所谓空间维度,是指我们在放置物品时空间上的考虑,哪一个更能为我们节省空间?
不仅指实际空间,还有数字空间、心理空间等,比如我们的电脑或手机中文件会不会影响到其他物品的存放。
关于这三个维度的顺序,我的理解是:时间维度> 价值维度> 空间维度
以节省时间(注意力)为第一着眼点,同时兼顾价值维度和空间维度; 如果无需考虑时间,那么价值以价值为主要考虑……
每一件产品实际上都有这三个维度,只是我们选择的关注点可能会有不同。
很多人的问题在于过多地关注了第二维度,而忽略了第一维度和第三维度。《断舍离》和《整理的艺术》里处处能找到这样的例子。
这是我的粗浅思考,不知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爱与成长,是人生的信仰!
微信公众号“陶肚学思录”,欢迎您写下不同意见,这是对我的最大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