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吃货汪曾祺(3)

《四方食事》里面有一辑与书同名,这一辑里又有一篇也叫《四方食事》,讲了些别样的食物。除此之外,所谓“四方”只有故乡和昆明。晚上和同事讨论落户哪里的时候,同事说了一句特别扎心的话:“故乡是回不去的故乡,北京是艰难不知能不能留下的北京。”或许,要想回到那个回不去的故乡,最能聊以安慰的就是那一口吃食。故乡的风土人情、街头巷尾都可以一口一口真真切切的融入嘴里。

《旅食与文化》一辑确实让我燃起了走四方去吃一吃的冲动!

《岁交春》指的是大年初一立春这样特殊的节气,我这种不懂事的年轻人实在不确定是否经历过。老先生这篇文章写得让人觉得颇有意思,很是好奇又盼望可以遇到这样的特别,在这样的情趣之下,对文中提及的吃萝卜、春饼这样简单的食物也凭空多了几分向往。

《吃食和文学》写的是一些常见的甚至是廉价的食物在文化中的一些印记。可真别说,戴上“文化”这顶帽子,苦瓜、咸菜都显得别具一格,高“菜”一等。不由想起,当下许多人都特别讲究包装,成本不过几十块钱的布鞋,包装上传统文化的外衣,几百几千的标价;明明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包装上“与某某富贵之人合过影,有微信”的外衣,就要大家都给他许多利益与让步。

《宋朝人的吃喝》让这些天赶稿子赶得头晕眼花的我眼前一亮。为什么单单写宋朝呢?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来说,明清显然会有更多的食物品种,也会有更多的史料可供查阅。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一篇调研报告,问一些搞文化的人,如果可以穿越时空最想要回到哪个朝代,当选最高的便是宋朝。宋朝在种种因素的推动下,成为了一个对于文人来说,最自由最潇洒社会地位最高的朝代。或许,正是文人对宋朝的这种特殊情怀,使得宋朝的饮食也显得更加有文化意味。

后来几篇都是些“序”“后记”“题记”之类的,我对此类文章很少细看,总觉得写作目的太刻意,就不多说了。至此,《四方食事》一书我们就读完了。希望你也喜欢!

你可能感兴趣的:(资深吃货汪曾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