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时代我们该如何自处?——读《谣言粉碎机》有感

秦火火、立二拆四在前一段时间成为热词,原因就是他们伪造假新闻、造谣而被司法机关处理,同时在微博上的许多“大V”也成为与谣言相关的关注点。其实谣言泛滥并不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谣言现象一直存在,但是由于如今媒体、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所谓“自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谣言现象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

今天充斥我们身边的谣言数量多、内容广泛,但是为什么我们的时代会有这么多谣言出现,而这些谣言又被如此广泛地传播呢?

首先从谣言的产生来看,可能有以下几种源头:

第一是科学话语的专业性,现代社会分工明确,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大多数非业内人士对于高科技一窍不通或是一知半解,而作为媒体从业者来说大多数也是科技方面的门外汉,在报道相关内容时很容易出现断章取义、错误理解等现象,从而使得新闻报道成为“谣言”,同时大多数读者也是外行,缺乏辨别能力,成为谣言的接受者和传播者。

第二是出于商业动机,比如商家通过制造谣言来抹黑、攻击商业竞争对手,或是通过谣言使群众相信自己的产品具有良好的功效,也有的就是以编写谣言段子来赚取微博、微信账号的粉丝量以谋求吸引其他企业投放广告或其他合作。

第三是对于官方、专业机构的不信任,现在社会中有很强烈的对于政府、专业机构、人员的不信任,许多群众对于官员、专家的话总是持怀疑态度,认为“官猿”、“砖家”都是骗人的,出现与这些人说法不同的爆料就会相信,甚至大肆宣传。

第四是出于娱乐或制造混乱的目的制造谣言,有些人故意撰写虚假的信息或文章,以他人被愚弄而获得愉悦感或是智商上的优越感;有些人别有用心地制造虚假新闻以引起群众恐慌、社会骚动来达到自己的政治或其他目的。

第五是有些人对于当前大量信息感到无所适从,于是选择退回传统,许多食疗、中药偏方方面的谣言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而作为并非谣言源头的普通大众来说,我们为什么又会一次次地相信谣言并且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呢?

从我们自身来说,我们每一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而对于我们知识范畴以外的事物我们缺乏辨别、考证的能力或精力,我们只有选择依赖别人的意见,不是迷信专家的意见,就是相信与“砖家”相反的意见 。而在传播谣言时,尤其是许多具有警示性的谣言时,人们认为把这些信息通过社交网络转发给好友、见面时告知亲友是为了别人好,能让别人多留个心眼,因此在传播谣言时(不管是相信谣言或是半信半疑)传播者并没有负罪感,认为自己在做大好事,同时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也促使大众相信并传播谣言。

从谣言来说,许多谣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很强的故事性、一定的可信性、一定的警示性。举个例子来说,有一个谣言曾经在微信上流传了很久。这则谣言的大致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某某月某某日,在A市发现有人开着面包车假装成退伍士兵,向过路的司机兜售所谓的军用望远镜,并会让购买者先试看,而当购买者看望远镜时,会从望远镜中射出一根小针,购买者被射中后会失去知觉,财物被犯罪分子抢掠一空,已经有很多人上当中招了,大家看到卖军用望远镜的千万别上当。”后来某地的公安机关抓到了几名假扮退伍军人兜售军用望远镜的可疑分子,但是在审问和检查之后发现这些人只是卖假冒伪劣望远镜的,并不像网上流传的那样恐怖,他们卖的望远镜就是劣质的地摊货,根本不会发射出小针。从这个例子来看,这则谣言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而且确实有一定的可能性,而且据说不同地方流传的这则谣言还会把城市的名字换成本地城市,这更加深了其可信度,而这则谣言也具有警示性。还有些谣言则是通过加入许多专业术语,使得谣言更显得高达上而增加可信度,所以有人说现代的迷信往往以科学的面貌出现。

从以上来看,谣言的存在是有大众的心理基础的,人们面对着快速发展的、充满风险的社会,疑惑、不安,缺乏信任,却又不得不依赖他人的间接经验和二手资料。

由于众多谣言事件的影响,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相关的司法解释来打击造谣、传谣的行为。那么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在这个谣言时代如何自处呢?这简单但又并不容易做到。首先我们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保持怀疑精神,对于未经证实的消息不轻信、不盲从,拒绝成为谣言的接受者;同时要树立不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的意识,不要认为自己这么做是在为别人好,传播不实的消息反而会造成社会不安,不是助人而是害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谣言时代我们该如何自处?——读《谣言粉碎机》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