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读《忏悔录》仿佛在哪里读过一样。没错,司汤达的《红与黑》。两部作品都是非常耐人寻味的。司汤达没少向卢梭学习。不但是感情的强烈 以及有勇气承认感情。如果没有卢梭的先例 那这些是不可能做到的 。就连于连这一形象也是向卢梭学来的。
你会发现:一是两者背景相似,前者是法国大革命期间,也是法国封建势力较为腐朽腐败之时。后者则是拿破仑帝国时代,也是强势与弱势的较量。
二是主人公的家庭背景相似,一个是木匠的儿子,一个是钟表匠的儿子。都是属于平民家庭的底层阶级。
三是主人公小的时候都曾接受过教育,以至于能够正视社会的反抗与公正。
四是都是有主人公对周围女人之间的暧昧不清。也曾对爱情怀揣自信,所发生过的浪漫情节。假若没有关于其中对女人的描写的话,那么作品无疑是无味的。
五是主人公都是矛盾体,具有双重人格,既有善良乖张,勇敢抵抗又有自私自利,蝇营狗苟,利欲熏心的一面。
六是作品都有关于宗教信仰,体现在教会与阶级之间。
七是两部作品从题材来讲 无疑都是批判现实主义,而且同时两者都属于时期的政治性小说。
在这里我就不继续剖析两部作品了,毕竟仅仅只读了一遍而已,功力不达,还是分篇来写吧。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盖姆神父对卢梭所说“最初的热情要适可而止,不然的话,后来一松懈下去,就显得太明显了。”这句话适用于各种的感情与关系。要么从一而终,要么就别开始!否则背的罪名就是无情与辜负了。
卢梭的这本自传里面其中讲述了三个难以启齿的坦白。一是放弃新教皈依天主教。二是偷丝带嫁祸栽赃。三是舍弃病重的朋友于不顾。他能够将三件事记得如此清楚且详细说明这三件事是一直压抑在他心间,挥之不去,甚至演变成为了一种罪恶。到老还能做到坦白,这点如果算得上有担当的话,倒不如说他是胆小怕事之人。
卢梭曾在文中发问“为什么我年轻的时候遇到了这么多的好人,到我年纪大了的时候,好人就那样少了呢?是好人绝种了吗?”他自问自答“不是的,这是由于我今天需要找的好人的社会阶层已经不再是我当年遇到好人的那个社会阶层了。在一般平民之中,虽然只偶尔流露热情,但自然情感却是随时可以见到的。在上流社会中,则连这种自然情感也完全窒息了。他们在情感的幌子下,只受利益或虚荣心的支配。” 对啊不是吗?现在的社会尽管都是“扶不起”的现象层出不穷,这所说明的问题就像是王蒙老先生所讲到的传统文化的传授方面出现问题是本质性的feedback。尽管这样,但是也会相信并且真实存在的是:这是一个好人多的社会。
卢梭在文章中提到过,有人说在他的著作中,虽然是上了年纪以后写的,也还能看到这一切。要是能看到我年轻时在旅行中想好和构思好,而最后却未能写出的好作品,那该多好啊!卢梭解释说,为什么要写出来呢?为什么我要为了告诉别人而放弃自己当时应得的享受呢?当我洋洋自得地翱翔九霄的时候,读者,公众,甚至全世界又算得了什么呢?我没有时间去写这些,启程时,我只想一路顺利。我觉得门外有一个新的乐园正在等着我,我一心只想去找它。这就好比出去旅游为了拍日出却错过了日头跃跃欲试接着跳出东海的那一刻,岂不是得不偿失?写游记的朋友,如果把时间全部放在我该如何构思或者选择什么样的背景图片作为博取眼球上面时,那不也就失去了旅行的意义所在?旅行本身就是一场生命的回照,那是一种向往,你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做享受照耀之外的事情。
比较同情卢梭的是 他在感到自己生命尽头之余的无力感和恐惧感。“病态的敏感代替了激情,沮丧变成了悲伤 我时常无缘无故的叹息落泪 我觉得还没享受到人生的乐趣 生命就要逝去。”
有一处比较疑惑的是在第二部 第七章里面有一处说卢梭父亲去世,享年是60岁。小注却说实际是74岁。表示不解。
说实话这部作品越看越生气。或许是文章写的太好了,人物刻画的太完美了 以至于引起读者的反应。又或者是难以忍受讨厌卢梭的人品……
虽然明明白白的说出来自己的某些心声,但是那只是自以为的坦率吧!包括安德烈·莫洛亚为1949年 法国勃达斯《忏悔录》写的序言里面说:他承认自己过早地染上手淫的恶习,承认朗拜尔西埃小姐打他时产生了快感,承认他在女人身边的胆怯来自一种可能产生类似阳屡状况的过度的敏感,承认他和华伦夫人的那种半乱伦性质的爱情,尤其是承认他那奇特形式的暴露癖。 这种坦率的目的是要引起卢梭在性的方面的态度和表现,但是这方面的坦率却恰恰又是某种形式的暴露癖。写自己乐意去做的事,这就使他的放纵行为有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自己又因而感到分外快乐。在这一题材方面所表现的恬不知耻使那些和他难兄难弟,共染恶习和一丘之貉的读者同他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一个一心想在这方面下功夫的作者撒起谎来,总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这让我想起的是中国的王小波。写忏悔录的作者以为是在回顾他的过去,但事实上他所描述出来的是这一过去在今日的记忆。我们阅读的是一本旧的私人日记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在所有人身上都有装假的一面,我们不仅为别人演一个角色,而且也为自己演一个角色。我们需要这样继续扮演下去,这就要求我们把不是出自我们本能的行动强加给自己。一切伦理道德都是建立在更为执拗的第二天性上的,因此每个人都是一个合成的人物。
关于绝交这件事,忏悔录里面写到的一些面孔,你已经不是某人的朋友了,却还显示出一副人家朋友的样子。社会的即成准则里面,只不过是骗人与卖友了吧!
另外就是关于戴莱丝和她的母亲。其实我认为男人和女人之间至少不应该因为金钱产生矛盾的。更何况是丈母娘和女婿之间,即使丈母娘嗜金成性,甚至有各种各样不好的习惯,那也没有必要把她刻画的十恶不赦,再怎么说也是相伴自己的老婆的妈啊!这个心眼得有多小!不齿!可以说我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是我真的看不惯这种行为 即使放到现代社会,跟不赡养老人又有什么两样?不排除有些老年人糊涂 偏袒 拧巴 但是再怎么说 你一个做晚辈的也不应该到处宣扬自己受了丈母娘多少气。还有关于伏尔泰的问题,他们两个之间是敌对关系,是公认的。且不说伏尔泰对他做了什么,单说卢梭将伏尔泰在文章或者其他剧本中视死如归的气派真是让人战栗。两个瞩目的大文豪之间的私人恩怨又怎么可以拿到同样众目睽睽的著作中?又有什么权利主导读者对于某一位作家的个人主观意见。至于读者自己应该对作者作品所产生的魅力的倾羡,也应当交给我们读者自己去感知,而不是你所谓的忏悔录把这种事态描绘出来,你的主观臆断并非所有人的主观认同。 你或许可以在描述性欲的方面,让读者对你产生认同感,博得信任。但是一旦跑出这个范围,也就不乏听到可怕的反对声。在书中 讲到很多人反对你,甚至以前支持你的人也反对你。你认为法国人的这个民族是一个彬彬有礼,是一个非常有内涵的民族,但是反而他们也来争先恐后的批斗你。这么多人都认为你是有问题的,或许你真的有问题,患有某种心理障碍,在这一点上,我一直认为他是有一定程度的心里疾病的。可以说当时的人愚蠢,不能理解这种文体所带来的新文化开启的先河 但是尽管我一个现代人,听到的关于卢梭的负面评价也真的不少。尽管提出来了《社会契约论》,文采斐然,但是每一个能写出好文章的人,他也不一定是一个好人,也不一定做人就没有问题!
虽说与卢梭发生性关系的也就那么几个,戴莱丝也不去说些什么。毕竟她知道自己在这个仰慕的男人面前没有什么说话的权利,至于后面卢梭说道他认为戴莱丝没有像之前那样爱他了。读到这,我真是笑了。你的思想越轨,身体出轨之后再回过头来埋怨自己的女人对自己的爱的不够,真是可笑。我是一个女权主义者,我认为卢梭并没有做到忠诚这一点。甚至是我最厌恶的一种人,也是,之前的社会都是含蓄不清,又何必怪现在的人对待感情都是暧昧呢?
另外最让我无法忍受的就是,戴莱丝为卢梭前前后后生了5个孩子。结果都被送到了类似福利院的机构,真是美名其曰讲自己无力抚养孩子,还有孩子在这样(指的是戴莱丝母亲)的无良环境下成长,肯定是不利的。我虽然不了解国外的他所描写的福利院究竟是可以怎样教育好孩子,但是我认为任何一个脱离了自己亲生父母的孩子,在自己的童年生活都不见得有多么幸福,这是一定的!再怎么说,也不能因为经济负担把孩子送到社会组织里,反正我不能接受。相比生活的贫困我更接受不了心灵的贫瘠与爱的缺失。因为那是一个人的灵魂所在。
好气。只能说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一方面做的优秀,必定会有一方面是存在缺陷的!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