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梳理 (二)

李世民(公元598年—公元649年)是唐高宗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长子为李建成),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

李世民,出生于陕西武功别馆(今陕西省武功县),庙号为太宗,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尊号为天可汗(唐周边各民族尊称),年号则是贞观,历史地位颇高,被称为千古一帝、一代明君。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的名字来源还有一个故事。在他4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位自称会相面的书生,对其父李渊说:“您是贵人,而且您有贵子。”当见到李世民时,书生竟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岁时,必能济世安民。”李渊便将儿子的名字改了,采用“济世安民”之义,为儿子取名为“世民”。

对于李世民,历朝历代对其诟病的是“玄武门之变”。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李世民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此后,李世民还杀了李建成、李元吉诸子,并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这个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9月4日(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让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为帝,次年改元贞观。

而令历朝历代颂扬的则是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李世民君臣经过二十三年的努力,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并稳定发展,对外武功显赫,至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从唐初的二百九十万户达到三百八十万户,奠定了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年间大唐盛世的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生病(一说是服用天竺长生药导致暴疾),最终医治无效,命李治到金掖门代理国事。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唐太宗驾崩于钟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葬于昭陵。公元674年(唐高宗上元元年)加谥文武圣皇帝,公元749年(唐玄宗天宝八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正是在唐代,李世民采用包容、开明、友善的民族关系政策和制度,并长期实施,大大减少了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隔阂,增强了各民族间的广泛互补和血肉融合,实现了多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宏大局面。中华民族新的代称—“唐人”由此形成,奠定了现代中华民族的基础。

大家耳熟能详的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故事、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等,都发生在唐朝的贞观年间。

由于秦王李世民在其父李渊建立唐朝初期,南征北战,尤其是在河东、汾水一带征战,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了唐朝的北方。现在运城、临汾一带的人们对其很有好感,绛州锣鼓《秦王点兵》,演绎的就是李世民称帝前征战河东的故事。

最后,我们看看历史上对李世民的评价: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律乐道,颂扬备至。学界对他的雄才伟略和他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都给予积极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用,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在客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唐太宗不歧视少数民族,除对突厥的侵扰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怀柔的政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方法妥当,政策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唐朝历史梳理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