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行业那些不得不说的“秘密”--读《我的心理治疗之路》

心理治疗行业那些不得不说的“秘密”--读《我的心理治疗之路》_第1张图片
我的心理治疗之路.PNG

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在2015年的一项研究中指出,中国约1.73亿人有精神疾病,包括焦虑、抑郁和强迫症等,其中1.58亿人从未接受过专业治疗。实际上,完全没有心理问题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人们或多或少都会在某个阶段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

对身体上的毛病,我们通常都有正确的认识。不管是伤风感冒,还是皮肉受伤,甚至是难以启齿的隐疾,我们都能理直气壮地向老板请假,然后正大光明地去就医,但是,很少会有人主动说自己心理有问题。甭说心理有问题的精神病人会遭到某种歧视,就连精神病院的医生也要常常接受异样目光的洗礼,所以心理治疗相关科室在医院一度很边缘。

在国内心理治疗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德班的影响很大,其于1988年举办中国心理治疗的首次进修计划,1997年开始举办“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心理治疗领域很多专家和业务领头人均与其有着不解的渊源。

《我的心理治疗之路》就是中德班15位心理专家个人成长和个案实战经验的总结。这虽然更像是一本写给未来心理师的书籍,但专家们在文章中讲述的个人从业经历、技术分析以及经典案例等,不但向普通读者呈现了心理治疗师这一特殊群体的真实面貌,也向心理从业者揭示了心理治疗领域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当然,与其说是秘密,还不如说是我们对这个行业的误解和不知。就如我们可能不知道:最需要接受治疗的其实是治疗师自己,治疗师根本无法帮你解决问题,心理治疗行业也是派别林立。

01

最需要接受治疗的其实是心理治疗师自己

我们在文学作品中看到的心理治疗师,要么是那种可以催眠、疏导、帮你解决一切问题且充满无穷力量的正义形象,要么是那种喜欢掌控人的阴暗和邪恶变态狂。但实际上,心理治疗只是一个行业,心理治疗师首先是和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坚强和柔弱的普通人。

赵旭东老师在《我的心理治疗之路》开篇中就讲道:“正人者先正己,助人者先自助。身为心理健康工作者,我们要有办法帮助自己,把自己当做需要经常修理、补充和保健的对象。”

在我们印象中,心理治疗师既然有改变别人意识的能力,那么其本身的意志力应该是非常坚强的,不管是面对患者伤心欲绝的嚎啕大哭,还是情绪失控的歇斯底里,抑或抑郁彷徨的唉声叹气,他们都能够保持冷静,做出理智的分析。

对于每一次和患者的对话来说,意志力、冷静和理性的确是心理治疗师必备的素质,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他们也会感到莫名的失落和悲伤。更不用说,心理治疗工作要通过非常私密的方式进入别人的内心,而走进治疗室的人,大多都会带着某种挣扎和痛苦,并会将其转换为某种攻击性的负能量。心理治疗师只有接住这些负能量并进行转化,才有可能对患者进行疗愈。但是,每个人对负能量的容纳都是有限的,心理再强大的治疗师,也要定期将这种负能量进行释放。

邹政老师在书中讲了一个比较现实的案例。很早之前,上海有一个做情感热线工作的电台主持人,他热情地做了两年节目之后自杀了,因为情感热线是心理咨询的雏形,而这位主持人没有学习过心理咨询的知识,很容易被卷入别人的情绪,最终在长期的积累中让自己受到了伤害。

有的精神病患者可以把自己异想天开的想法形成严密的逻辑,如果他们的思想过于强大,甚至会影响医生的判断。我们经常会说,疯子与天才之间其实就是一线之隔,犹如作家高铭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描述的,一些精神有问题的人也有着正常的生活,甚至还有可能是某一领域的强人,在职场中他们有能力用自己的想法影响同事和客户,在治疗室里也有可能让心理治疗师怀疑自己。

心理治疗师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千奇百怪的情绪和想法,长此以往,一方面很容易在工作中形成冷漠懈怠,另一方面也有可能让自己的思想产生波动或者分裂,所以自身也要定期接受治疗,在业内称之为督导。无论多么资深的心理治疗师,都需要定期接受督导,不一定非要找更高水平的,也可以是自己的同辈或者集体督导。

最需要接受治疗的是心理治疗师自己,这是我们平时爱说的玩笑,却是行业的重要规则。所以,不管你是想成为心理治疗师,还是喜欢做别人的思想工作,都要时常洗涤和净化自己的心理。当然,即使你并不拥有专业的督导师,也可以通过阅读、观影等途径时常来整理自己。特别是观影,不仅是情绪释放的过程,也是照见自己真实需求、疗愈难言心伤的过程,所谓《观影疗心》,一点也不假。

02

心理治疗师根本无法帮你解决问题

我们会觉得所谓心理治疗,无非是患者提出问题,治疗师给出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外行人这么认为,就连一些刚入行的咨询师也会觉得如此。但实际上,心理治疗师是没有办法帮助患者解决问题的,因为每个患者来访的原因都不一样:有的患者是因为职场上的挫折,有的患者是因为情场上的失利,有的患者是因为失去了挚爱之人,有的患者是因为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就算治疗师的本领再大,也没有办法应对这些形形色色的问题。

心理治疗更不是我们想象的安慰和劝解,这让那些更熟悉事情前因后果的人来做更为适合。实际上,如果患者到了需要心理干预和治疗的程度,例如忧郁症等,亲人朋友的安慰和劝解不但会徒劳无功,反而常常会起到反作用。

我们对事物的反应通常有三个步骤,先是客观事实发生,然后对这件事情做出评价,最后做出情绪反应。有的人闻过则喜,有的人闻过则记,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并非因为遭遇的事情不同,而是对客观事实的评价和认识不一样。事实上,情绪反应几乎是没有办法控制的,毕竟,能达到“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境界的人只是凤毛麟角。所以不难理解,解决问题就要改变客观事实,而劝解安慰则需要控制情绪反应,这些都是不可行的。

不过,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对事物的评价,找到更好的自己。心理治疗的过程其实就是要帮助患者重新找到自我,不管是书中刘天君老师自创的移空技术,还是张海音老师提到的森田疗法,或者是被更多老师提到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荣格的移情炼金法,其本质都是在帮助患者找到自我。只有当患者有了自我,有了寻找方向,才会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就如在无数影视作品中,我们都会看到大夫对病人的家属说:“我已经尽力,剩下的只能靠病人自己了。”

在古龙的经典著作《多情剑客无情剑》中,阿飞多次被林仙儿背叛,尽管他亲眼目睹了林仙儿的各种丑态,并被当面羞辱,但只要林仙儿说上几句花言巧语,阿飞就会再次毅然决然地回到她身边。无论李寻欢怎样费劲办法都没有用,阿飞就像着了魔一样。最后让阿飞走出林仙儿阴影的只有5个字——突然想通了。

心理治疗师并不能帮你解决问题,让你“突然想通”,才是他们工作的意义。

03

派别林立、鱼龙混杂的心理治疗行业

对心理学有少许了解的人,提到心理治疗或许能隐约想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或者是弗兰克的意义疗法。当然,更多的人会一脸蒙圈地问:心理治疗不就是心理治疗吗,怎么还有那么多区分?

不但有区分,甚至可以说是派别林立。书中徐勇老师介绍,心理治疗有几百种形式和方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精神分析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家庭治疗等。其中最主流的是精神分析法,占比70%~80%,而精神分析又分为很多流派,比如客体关系、自体心理学、自我心理学、主体间性等。

虽然派别不同,但其底层的心理学基础还是相通的,而且,派别的细分也反映了心理治疗领域的蓬勃发展,就如同对于牙齿来说,专门的牙科医院还会将其分为十余个门类。不过,这种迅速发展和派别复杂的情况,也给心理治疗领域带来了一些乱象。就如徐钧老师讲到的,很多小流派的治疗方法并没有验证的基础,不仅在国际上不流行,而且在临床中也被忽视,但是,国内的很多培训广告却哗众取宠,诱使大家盲目地去参加。这是刚入行或者准备入行的心理师需要注意的,真正有生命力的还是那些大家广泛认可的主流疗法。

另外,随着医学、神经学、解剖学等技术的发展,“心病还须心药医”这句话的内涵可能要做一些改变,因为很多精神状态的改变都会受到大脑中某种分泌物的影响,而这些分泌物是可以通过药物控制的。所以,抑郁症之类的心病,只是通过“心药”来治疗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辅以药物治疗。

总体而言,相对于身体上的疾病,我们对心理疾病的研究仍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就拿国内心理治疗的发展来说,刚解放时全国只有不到50名精神病医生,即使到了2015年也才刚过2万,这与数量庞大的精神类疾病患者的数量并不匹配。而心理治疗不同派别的发展,正好可以让这个行业充满活力,培养越来越多的有胜任力的从业者。

04

《我的心理治疗之路》可谓一本心理学的“武功秘籍”。当然,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武功秘籍的目录”,因为本书15篇长文的作者,要么是将东西方心理治疗思想融汇贯通的开创者,要么是某大学派的学术带头人,要么是某江湖派的泰山北斗,每个人的知识体系和治疗经历都可以写成一本完整的著作,所以本书算是15位大家精华的浓缩。

不管你是心理学爱好者,还是心理治疗界的新手和老手,都可以从15位大咖的自述中照见自己,获得上手和突破的实际益处,并在阅读过程中找到心理治疗领域的更多秘密。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治疗行业那些不得不说的“秘密”--读《我的心理治疗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