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

       

生活在别处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生活在别处”—— 兰波创造了这句话,写在巴黎大学的墙壁上,然后米兰.昆德拉把这句话弄得世人皆知。

          读昆德拉的小说有种对人性赤裸裸、被抽丝剥茧昭告天下的感觉。不论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还是《生活在别处》, 《生活在别处》尤甚。

         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一个敏感的年轻诗人雅罗米尔的内心世界刻画的细致入微。在描写手法上也独具个性,出神入化,很好的表达了现代派小说的精髓。其中还涉及了象征主义的诗歌,和他鲜有的对政治的见解。

常常在想,一个男人的心思怎么会如此缜密?他的观察、他的角度、他所看到的世界,他深刻剖析人物内心世界的功力,真的是深入骨髓、入木三分;也常常在问,一个人的成功是偶然、还是偶然中的必然?就像昆德拉曾说的那样:“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人是该有种精神的,虽然这精神看起来似乎是捉摸不定、虚无缥缈,但是,她却同信仰一样,会扎根于人的内心,劳不可破。当你把一种精神植入到体内的时候,她便会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地球只有一个,资源却是无限广阔。就看你有没有能力,有没有一双识别宝藏的慧眼。能够在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这就是大师的风范。

不要强调理由,不要强调客观。 客观条件是一方面,但最重要的是主观努力。执着于自己的信念、追求,并不断地为她灌溉施肥,精心庇护,那么,终有一天你会看到你想要看到的一切。

“要么做一个可怜的人,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昆德拉的这段话,很好地诠释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句话。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却是种优势,他把这种优势用一种固有的方式,展现给世界,展现他做为“世界性人”的魅力!

生活在别处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在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