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tech搅局传统银行之 匹凸匹(P2P)

今天,我们聊聊金融科技目前最成熟的产品P2P(peer-to-peer lending)对于传统银行的影响。

去年12月5日的《经济学人》在“国际银行业”专题报道中,发表题为“From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的文章,介绍了P2P的本质、风控和发展趋势

P2P是目前为止所有金融科技产品中最成熟的。以全球最大的P2P公司Lending Club为例,已经在纽交所上市,前摩根斯坦利老板John Mack和美国前财长Larry Summers是其董事会成员。

真正的P2P本质上是一种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其实质和打车软件滴滴、优步,以及订房软件Airbnb一样:为借钱的和出钱的提供平台,让他们直接交易,平台负责信用打分(credit-scoring),靠收取服务费盈利(arrangement fees);相比较,传统银行充当的是中介(intermediating),通过贷款/存款利差(spread)盈利。

从商业模式对比可以看出,监管层理论上会更喜欢P2P——传统银行显得很脆弱,一旦贷款出现坏账无法将损失转嫁到存款用户头上,最终需要政府救助(bail-out);P2P则不然,出钱方应该对亏钱有心理准备,他们拿回钱的唯一前提是借款人把钱还回来。

文章介绍,不同P2P产品具体设计不尽相同:有些平台允许出钱人选择借款人;有些平台则不允许出钱人自主选择;英国的P2P平台一般都会有违约偿付金,这一点跟传统银行很像。

不管什么平台,P2P最核心的是其风控能力:如何评估****借款人风险信贷额度以及借贷利息的能力。传统银行受制于监管要求,往往趋于保守(on the defensive);P2P则要胆大的多。真正的P2P平台第一步工作就是评估借款人——收集尽可能多的申请人消费数据,比如手机号、入网时间、通讯录、信用卡信息、常用电商平台账号等,并以此进行数据挖掘,设定规则,建立风控模型,并最终给出信用打分。正是这一关键环节深刻区分了金融科技和传统银行的信贷业务:传统银行的信贷评估看的是过去(past),而P2P平台评估还看到借款人的当下(present)乃至未来(future)。

文章指出,对于P2P最大的问题是当经济下行的时候,这种新兴模式能否经受得住考验。虽然技术对于P2P很关键,但近年来的宏观信贷条件才是P2P兴起的重要保障。只有当经济下行或者存款利息增加条件下,P2P还能跑赢传统银行,那才是真牛逼:

当存款利息上升时,P2P对传统银行的竞争优势会减少。他们很有可能不得不提高放款人收益率以吸引投资者,从而削弱自身盈利;

经济下行时风险更大,P2P借款人有可能无法偿还贷款,这些人很有可能拆东墙补西墙,当他们实在无法再融资的时候就有可能引起连锁违约,从而导致放款人(特别是像对冲基金那样的机构投资人)的挤兑反应。所以,通常P2P平台都会积蓄一批粘性更高的个人放款人(mom-and-pop investors)。

不过,文章也乐观地指出,如果P2P能安然渡过上述恶劣市场条件,那将迎来行业更大的发展。到时候,保险公司、养老金等大钱(big-money)会自动找上门来。另外,文章也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有些传统银行(如花旗)也是P2P平台(Lending Club)的客户。银行的资金成本不应该比P2P低吗!为什么?两个原因:首先、花旗本身的贷款管理成本约7%,而Lending Club只有2.7%;其次,花旗本身的商业模式可能不支持小额贷款,所以干脆“外包”给P2P平台来延续客户服务。

作为搅局者,P2P当然有自己的问题,比如获得新用户的成本较高,且运营成本是固定增加的开支,但是P2P绝不应该成为“跑路”的背锅侠。而且从理性分析,国家应该乐见P2P的健康发展,因为其风险由放款人承担,而不需要像传统银行那样靠国家公共财政为坏账背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Fintech搅局传统银行之 匹凸匹(P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