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计算能力的认知

今天上午,一位学生给我发来消息:

“我就是想问问,我现在能做些什么,提高我的计算能力,活着看些什么书??”##

如何提高计算能力,我们该如何做呢?
请点击上方蓝色标题。

看到这条短信的时候我也在问自己,平时考试前后,我们一直都在给学生强调不能犯晕乎,做题要认真,可是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仍然会错一堆。我们都习以为常了。
有些错误我们都不可理解,像这次期末考试里的第19题:1-48=47,48/96不约分,导致最后结果没有出来,口两分。这样的计算能力应该是初中小学就该培养的 ,但是这些毛病一直延续到高中,如果不改,可能会延续到高考。

但是归根到底,学生的计算失误对于理科生来说,应该是致命的,甚至是50分的丢分。

其实我们所谓的计算能力,不是什么高深的运算,不是什么偏难的知识点,而是,最简单、最基础也是刻意练习最少的题目。

通过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分析了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结果发现:造成学生计算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学生在计算时存在各种心理障碍。

一、感知粗略

学生计算时他们感知事物比较笼统、粗糙,对相似相近的数据或符号常常感知失真,造成差错,如:37.42写成37.24,把“÷”看成“+”,把209写成269等。

二、固定的思维方法

固定的思维方法在运算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当学生掌握了某一种计算方法往往习惯用类似的旧方法去思考问题,这样必然会出现思维的惰性,影响运算的速度。同时由于受多次重复练习
某一类型习题的影响,使学生先入为主,计算中学生常常用习惯的方法去解答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从而出错。

三、记忆还原

学生在储存信息的过程中,由于时间、复习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储存的信息消失或中断,造成“遗忘性差错”。如:特别是连加、连减、进位加、退位减、连乘、连除等计算题,瞬间记忆量较大。如:计算12.5×72时,错做12.5×72=12.5×8×9=100,还有将 化简成 ,都是因为信息的储存与提取不完整或遗忘。

四、表象模糊

表象是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运算形式上看,学生的计算是从感知过渡到表象运算,再到抽象运算。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其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表象常成为其思维的凭借物。如:简便计算745-99,学生因对“分解”—“凑整”—“合并”的表象模糊,头脑中想象不出“凑整法”的具体过程,因而错做成745-99=745-100-1。

五、强信息干扰

学生的视听觉是有选择性的,所接受信息的强弱程度影响了他们的思考。计算时,一些强信息容易首入眼帘,掩盖其他信息。如计算5.85-3.75+1.25时,学生往往做成5.85-3+9.0.75+1.25=5.85-(3.75+1.25)=5.85-5=0.85。这是由于“3.75+1.25”这个强成份的诱发,使学生忽略了运算的符号和顺序,造成错误。

六、“轻敌”思想与厌烦情绪

计算时学生都希望能很快算出结果。有些学生在做计算题时急于求成,出现莫名其妙的错误。分析原因,一是当数目少、算式简单时,易生“轻敌”思想;二是当数目大、计算复杂时,又出现不耐心,产生厌烦情绪。因而,他们常常有题目未看清就匆匆动笔,做完不检查等坏习惯。 例如:10^2=20。

七、缺乏择优的灵活性

解题时往往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善于选优而从。计算能力差的学生明显缺乏比较意识,缺乏对策略评价的意识,做题时往往找到一种方法就抱着死做下去,即使繁琐,也不在乎,认为做对就行了,就心满意足了,很少考虑有无其他良法?例如计算193.5÷19.35,缺乏评价意识的学生,总是先把除数处理成整数后,列竖式进行计算,但另一些学生则不然,他们一看题目,口算立得原式等于10。

如何提高计算能力,我们该如何做呢?
请点击上方蓝色标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中数学计算能力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