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博士曾有一个观点,说大家到处搞婚外性很不必,因为婚姻是一种契约,如果配偶方同意你出去乱搞,那便没事;如果配偶不同意,那你就是违反契约了,属于“违约行为”,更何况,有什么必要出去满世界乱搞呢,“和谁做都差不多”。
这个论点与坊间流行的“关了灯都一样”,听起来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不然。
我现在来解释一下李博士的“和谁做都一样”,有不少朋友是竭力反对这个观点的,认为“怎么会谁都一样呢,软硬粗细各不同啊”。
是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软硬粗细,大小长短,宽窄干湿,时段拼搏……当然完全不同,但人之所以为人,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
李博士的“和谁都一样”,在理论还是站得住的。古人曾经说过,人生有三个阶段,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同理可推,“和谁做都一样”,“和谁做很不一样”,“和谁做都一样”。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性懵懂,同时又“萌动”期,那个对象常常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一个特定的人,比如,就是一个“女人”,一个美貌妇人而已,或者,仅仅是某一种特征激发与开拓了你的冲动:例如长发,大胸,细腰,红唇之类,可以是任何人,而非特指。这个阶段,就是“和谁都可以”。
但我们普通人往往会飞跃第一阶段,落在第二阶段停滞不前,甚至是纠缠不休,那就是“和谁做是很不一样的”。况周颐在《蕙风词话》里说,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别有动吾心者,此谓大道。但我们偏偏也会在床笫之间行此大道,区分一个异性与所有异性的区别(这是张爱玲对“爱情”的定义),认为“别有动吾心者”即某人,吾的小心肝小宝贝小姐姐小哥哥也。
这个“特定对象”的存在,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有好亦有坏。
好事是“太上忘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我辈”一生正气干干净净绝不皮肤滥淫,绝不到处乱搞,当然是洁白无瑕无可指摘。
但是,谁都知道性是最“喜新厌旧”的,你情之所钟在一个特定对象身上,不知道对方可承载这种“厚爱”历时多久——不要告诉我是“永远”,是“一万年”,根本不存在的。
叶嘉莹先生曾在文中写道,她说自己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人最好的情感投注,就是投向另外一个人的心灵,可是当你要找“真正能够把自己的感情投入他心灵的这样一个人,你找得到吗”?你偶然看见一个人,“以为他就是了,但走近一看却不是,那真是相见是还非”了。
是的,当你决定要把自己的感情和“津液”全部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时,风险程度实在太高,“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当你刻意刻画“特定对象”与“全体异性”(当然同性也可以)的不同时,很快,TA的“不同”是立刻会变浅,泯灭,与消逝的——结局一定如此,只不过时间长短因人而异。
我在评金瓶梅时,写到西门庆时这么写,“假如说好色男人分两种,一种只是想渔色,皮肤滥淫,和不同的女人周旋,沾沾自喜,以为自己阅尽千帆,而第二种则是在无数的女人中寻找同一个女人,但这样的女人只存在于他们的主观梦想之中。如果第一种男人的欲念是属于叙事性的,那么第二种则是抒情的。
其实,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很多男人(女人亦是如此)只是在一大堆人中孜孜不倦地寻找那种“不同”,他们上天入地爬山越岭披荆斩棘,也无非是想要找到那种“不同”,但最后事实告诉他们,没有什么“不同”,全部都“一样”——又或者,你所认为的“不同”,只是一种文化,情感的附加,一旦这种“附加”消失或者变淡,“不同”就像清晨的露珠一般在中午消失殆尽,那么,你是不是又要重新踏上寻找“不同”的征途?
所以,现在李博士出来告诉大家“和谁做都一样”,完全没有必要费尽心思出去寻找——性瘾患者除外。他们是另一路子的。
而市井坊间认为的“关了灯,男人女人都一样”尽管在表象上听起来差不多,但本质不同。我个人认为的,真正的“和谁都一样”,并不是在提倡滥情,皮肤滥淫,无所谓,浑不吝……而是一个更严肃的问题,我提倡“可能和别人都一样,但我要不一样”,也就是“我才是主体”,我不是某个人的“附加”,哪怕这个“附加”可能是某个人的至爱,最爱。
“爱是一种在当代社会被过分强调的事”,上海交大沈洋教授如是说,个人非常同意。“和谁做很不一样”的最大附加就是所谓的“爱情”,因为“爱情”,你变得如此“不同”,但谁都不愿意说“爱情”消逝后,或者遇到挫折时该怎么办,正如讲童话故事只说到“从此后王子公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就戛然而止一样,但缺德带冒烟的是,生活不会戛然而止,生活还要继续,可被灌了猛药和鸡汤的人们,走到半道上却找不着北了,茕茕独立,四顾茫然。
沈洋教授说,“……越是依赖越是相爱,失去的时候就越痛苦。即使白头偕老,最后的最后还是要一个人离世,或者一个人独自活着……与其强调如何获得爱情,更紧迫地是应该学习如何独处。”
我不知道李银河博士在强调“和谁做都一样”之后采取了什么措施,给世人开了什么药方,比如她最常见的提议是让夫妻俩玩玩“虐恋”之类“小游戏”……而我的想法是,在明白“都一样”之后,应该更加关注自我,“与其强调如何获得爱情,更紧迫地是应该学习如何独处”,让自己变得不同,或者,让我们一起期待未来“更多元的家庭形式”的来临。
我相信未来会更好,有着更完善,更人性,更多元的制度,多年以前,张爱玲曾经问过,可是,在未来那么好的环境之下,我们这些人是要寄人篱下了吗?
只要一切变好,哪怕“寄人篱下”我也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