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流传【2】颠沛流离的《寒食帖》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后所书,因其时精神寂寥、生活穷困,遂写下了两首《寒食诗》,以表达惆怅孤独之心境。全帖起伏跌宕、气势奔放,元朝鲜于枢将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的一天,已经在黄州待了四年的苏轼无意间翻出了上一年写的两首《寒食诗》,诗中“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让他惆怅无限,而“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则又让他颇有穷途末路之感。怅惘叹息之中,他禁不住摊纸磨墨,将这两首饱含苍凉的诗在纸上奋笔疾书,全篇笔酣墨饱、恣肆跌宕,写罢,他对着窗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元符三年(1100年)的一天,四川眉州青神县“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的家门被一位年轻人敲开了,来者是黄庭坚熟悉的河南永安县令张浩。张浩千里迢迢来不为别的,只因为他辗转得到了苏轼书写的《寒食诗二首》诗稿,特地带来让黄欣赏。黄庭坚一见作品便非常喜欢,同时又想起此刻远谪海南的苏轼,不免激动,于是在诗稿上题写了跋:“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不知道苏轼后来是否曾看到黄庭坚的跋,但是这幅诗书俱佳的作品在辗转之间也不断“被跋”。南宋初年,张浩的侄孙张演另纸题跋,称苏诗配黄字,“可谓绝代之珍”。此后诗稿便以《寒食帖》之名行世。明代董其昌在帖后题字,称这是东坡最厉害的作品。清乾隆题跋则称该帖“豪宕秀逸”,称苏东坡是“颜、杨以后一人”,这样尚不过瘾,还专门在卷首题了“雪堂余韵”四字,并将该帖放在三希堂珍藏。

伴随着清廷的衰落,《寒食帖》也结束了它“锦衣玉食”的日子,开始了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涯。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险遭不测,之后便流入民间,1917年曾在北京书画展览会上展出,受到了书画收藏界的关注。1918年,《寒食帖》转到颜韵伯的手中,当年12月19日苏轼生日时,颜韵伯做跋记录了乾隆之后《寒食帖》的收藏概况,随后于1922年游览日本东京时以高价卖给了日本藏家菊池惺堂。

然而不幸的是,1923年9月东京大地震,菊池惺堂家里收藏的字画几乎被毁尽,《寒食帖》还是他冒着生命危险从烈火中抢救出来的,一时传为佳话。后来他做跋记录了该帖从中国辗转到日本的情况。二战期间,东京又遭到了美国的轰炸,《寒食帖》幸而躲过了一劫。二战后,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委托日本友人寻访《寒食帖》,最后终以高价购回,之后他也在题跋中记录了这件国宝从中国流到海外、再从海外流回中国的大致情形。如今,《寒食帖》完好地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寒食帖》的命运如同它的主人一般历尽坎坷,然而也同它的主人一样获得了无数赞誉,被推崇为旷世神品。不仅原帖备受关注,就连它的复制品在台北展出时也引起了轰动。这样的复制品只有十件,而且大多数被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国家博物馆收藏。1975年日本的“东坡迷”山上次郎花巨资买下了台北展厅最后一幅复制品,并于1985年捐赠给黄州东坡赤壁管理处,1995年又倡议在当地修建了“中日友好之舍”,首次公开展出了这一珍品。

通过别样的方式,两岸同时拥有了《寒食帖》这一书界珍品。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纸流传【2】颠沛流离的《寒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