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蚂蚁先生
01
我跟波仔认识多年了,这家伙的性格和他的发型一样,不曾变过丝毫。他是很自卑的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很没有信心。
大家都在找暑期实习的那段时间,他去面试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的产品运营,群面的时候,他没有像其他大部分人一样疯狂地刷面经,编套路,而是一副无所谓,耸耸肩就去了,按他的说法,反正去了也只是凑个分母。
后来波仔和我说,群面的时候,面试官让大家做自我介绍,小组里每个人都能说会道很厉害,要么985和211的出身奖学金拿到手软,要么留洋归来各种主席各种证书,要么是做过什么大项目公众号粉丝几十万······波仔一个工科大学里学中文的小白,都不好意思开口说话了。
当时面试模拟了一次网络营销活动的策划。面试官告诉他们在这过程中小组自行安排每个人担任的角色。有人争先恐后当Leader,当Reporter,当Timer,当文案,当执行的。到了波仔,他很紧张,结果弱弱地说:“要不,我就给大家做做记录吧······”
当天晚上,波仔沮丧地和我说完了,应该是彻底没戏了。身边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一个极度不要脸的自恋狂,所以我第一时间跟波仔说你别听那群逼王在面试场上吹牛逼,不存在的,大家都一样,没什么了不起。
当时面试官给每个应聘者留了个作业,是回去写一篇策划的完整方案,顺带个人对这场面试的总结和复盘。我跟波仔说就把面试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写成新媒体运营的段子发过去,于是他抱着反正横竖都是死的心态,全程调侃式写完了,就发了邮件。
几天后连波仔都快忘了这事儿,波仔接到了HR的电话,通知自己被录取了。
进入部门上班以后,有一次大家聊起来这事儿,招他的Boss跟波仔说当时面试的时候真的对他没什么印象,但后来收到他的邮件,被这家伙写的东西逗笑了,转给组里其它同事看,他们也都笑了,觉得波仔写东西很有趣,而且风格很符合他们对运营的要求,是他们要找的人。然后重新翻看波仔的简历,发现他还有运营过万数级粉丝量的新媒体经验,还是学校新媒体联合会的专栏记者,当下就拍板决定录取波仔。
我对波仔说,“其实你也没有那么差嘛,你这一下子起点都比我高到不知那里去了。”
这家伙顺竿往上爬,“我这不没办法嘛,本来想靠脸吃饭,结果还得靠才华。”
你看,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当我们的努力能得到一点点别人的肯定时,自信就会多一点点。
02
《朗读者》里有这样一段话:是不是人人都如此?我年轻时总感到自己一会儿信心十足,一会儿又自信丧尽。我想像自己完全无能,毫无魅力,没有价值。同时我又觉得自己是天生我才,并且可以计日功成。在我充满自信时,我连最大的困难也能克服,但哪怕一次最微不足道的失误,也叫我确信自己仍旧一无是处。
所以即便是再自信再强大的你我,也会有觉得自己是个废柴的时刻。
我高中的时候特别喜欢看江南的《龙族》,这本小说可以说贯穿了我的整个高中时代,里面的主人公路明非从小就是个没有父母疼爱,寄住在叔叔婶婶家里被叔叔婶婶还有表弟路明泽颐指气使,自卑内向又倔强的废柴。他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坐在天台上看着整个城市发呆。江南用尽了笔墨来描写书里的每一个角色的内心——无尽的孤独,和对未来不确定的焦虑。之所以会喜欢这个故事,是因为这本小说会无限放大每一个读者内心的孤独感和焦虑感。
受这本小说的影响,中二时期的我,一直自诩是路明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容易犯杞人忧天的焦虑病。高考的时候会因为担心考不上好的大学而感到焦虑,整夜失眠;上了大学,会因为面对那么多晦涩难懂的专业课程而焦虑,担心挂科;也会担心自己在社团的工作做得不如人意而焦虑,担心被排挤;后来到公司里实习,又会害怕自己的能力得不到领导的肯定而焦虑,担心被奚落;再后来大四找工作,又开始害怕自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焦虑,担心毕业就失业;后来签了工作,又开始担心自己毕业之后能不能顺利完成学校到职场的过渡而焦虑······
人因焦虑而产生情绪,这种情绪会产生动机,而动机则产生认知,而认知产生了行为的变化。不得不承认的是,我的内心其实是个非常容易感到焦虑的人,换言之,就是很没有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的缺失,是来自于我在不同的阶段所面对的事情,让我无法掌控。我的能力触及了一个个的黑盒子,这让我无法准确地预判我的计划是否会出现风险,会出现多大的风险。这种不受我掌控的无力感让我很容易没有安全感,安全感缺失带来的应激反应影响了我的情绪管控,进而产生焦虑。
其实生活本就是如此吧,时时刻刻总会有不同的状况发生,而很多事情都是不在你的掌控范围内的。当自己无法掌控时,情绪上感到沮丧,思想是感到焦虑,这是正常的,每个人都是这么过来的。但最好还是不要就此彻底否定自己,其实你真的没有那么差。
某天晚上,偶然在网上看到了一个视频采访,节目组采访了每一个受访者,最高是10分,最低是1分,如果让你给自己打分,你会给自己打多少分?
视频里每个人给自己的打分都不高。普遍对自己都不满意,有人做的不是梦想的工作,有人事业还没有取得成功,有人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该尽的责任,或是某些地方做的还不够好。
可是在视频最后,节目组采访了这些受访者的家人和朋友,让他们也给当事人打分。结果是每一个受访者的家人朋友们对他们的评价都很高,9分、10分甚至11分。因为在家人和朋友们的眼里,你真的很出色,你很善良,很孝顺,很努力,你有勇气追求自己的生活,你活得很有价值。
说实话,这个视频采访对我来说还是挺有感触的。它让我再一次思考了一个很多人都在争论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定义成功?
现在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以9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职场人群,自以为自己的表现要优于自己的上一辈。其实这不过是因为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结构转型造成的误会而已。现在在各大公司的格子间里面通宵达旦做PPT的那些人,和曾经80年代在流水线上踩着缝纫机的女工们,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发现,其实焦虑是没有什么卵用的。你以为你的焦虑证明你比别人有危机意识,害怕自己掉队,于是自欺欺人,觉得有焦虑感是好事,证明自己还没有麻木不仁。陈然,由焦虑感带来的危机意识,能够帮助人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减少陷入舒适区的风险。可是,对于很多人来说,焦虑完了,然后呢?继续焦虑。因为太多人选择在焦虑感过后安于现状,然后过段时间继续焦虑,这才是真正的麻木不仁。
03
有人说当下中国阶级跃迁的大门正在慢慢关闭,阶级流动也在逐渐变得迟缓,我的观点要更悲观得多。现在越来越多的中产开始出现中年危机,阶级焦虑,每个人都发了疯的渴望自己能早日实现财富自由,可是看着一天一个价居高不下的房价,再看看自己每个月才四位数的工资卡,只能愈发焦虑。可是焦虑完了,然后呢?继续焦虑。
一个人需要努力奋斗到什么程度才叫成功?一个人需要获得什么样的财富才叫有所成就?我想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这个社会是多元化的,人生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道路选择,当你觉得已经对自己的生活极其厌倦,却在与别人交往中仍能带给对方快乐,就会让对方觉得你是个有趣的人,你的生活一定也很有趣。没有人能够掌控一切,也没有人是生来完美。当然了,你非要拿王思聪来和我抬杠,那我也没办法,除了一句“扎心了,老铁”,我还能说什么。
真的,不要因为某件事的挫败,甚至于某一个阶段的低谷,就彻底否定自己,千万不要在深夜做任何重大的决定,更不要再低谷期自暴自弃。
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
其实你一点都不差,其实你一直都很棒。
-END-
最后,附上文中提到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