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ot 设计思维与Inception小结

背景:某大型国内客户IT部门在其协同办公应用产品族中期望通过引入智能助理属性,并通过这样一种新的特性引入,不但提升协同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情感纽带,同时大大提高员工在协同办公场景中的协作效率,但目前存在的比较大的挑战是如何合理的引入和规划智能助理属性,在前期与产品经理的沟通过程中,我们提出运用设计思维的理念,并结合Inception方法快速的启动该子产品的迭代验证。

目标:在2周的时间内完成该产品的产品定位,核心用户画像,典型场景挖掘,并结合协同产品族的发展规划与路线,确认近2个月的交付方向,快速进入POC的验证阶段。

产出物:产品愿景,产品核心用户画像,典型场景体验地图,短期需求列表及POC的验证方向


参与者:

客户:Product Owner、BA、技术架构师、与移动端工程师、UX

TW: BA 与 SE

风险:

1. 客户方前期对该领域的业界产品有过一定的调研,存在较大的思路分歧

应对措施:需要结合客户公司内部特点,重点选取业界业务吻合度较高的竞品研究,比如微软-Cortana。

2. 客户的高层领导对该产品的预期较高,希望能快速的实现产品原型进入验证阶段

应对措施:前期引入客户技术架构师与移动端工程师,在产品规划,设计与需求挖掘阶段的同事展开技术POC的关键技术验证,以达成快速原型验证的要求。


流程:(周期为2周)

WeBot 设计思维与Inception小结_第1张图片

流程过程中完成每一阶段目标的达成,愿景为例,输出产品愿景定义:

目标用户:领导秘书,出差人群,新员工,机关(1年以上工作经验)员工,一线销售, 一线交付等

他们需要:一个全新工作交互方式,减少机械性/重复性的事务的处理,聚焦更有价值的工作

这个:小薇 - 您的私人助理

是一个:有一定人的行为特征的智能助理

它可以: 

1).依据用户特征,提供重要通知提醒; 

2).支持自然语言的交互,会话即服务;

3).机械性事物自动处理;

而不像: Siri,小冰,机器人客服,百事通,IBM Waston,  微软 小娜, Facebook Messager,

我们的产品:

1).不能只是被动接受信息,更多的需要主动服务。

2).聚焦某些领域提供服务,而非是简单的通用服务。

3).特定场景下听懂人话,自主响应处理后续事务。


总结:

1. 前期在引导客户采用设计思维的方式去构建产品规划与用户调研和访谈的的落地计划具备一定的挑战,因为在移动办公领域,客户的产品负责人一度会认为团队已经非常熟悉了现实的用户场景,也非常了解用户的需求,期望快速的交付原型化产品,用以汇报领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采取的策略是不断提醒客户,你并不是用户,同时要求提供客观的数据来验证所谓的熟悉用户场景与核心用户。前期建立客户对方法论的认可度尤为重要。

2. 对一些环节的预估和现场控制不足,比如在首次展开愿景工作坊时,我们的预期是2个小时完成,结果对于这个大家各自心里都清楚或自认明白的愿景,当拿出来用文字化的方式对齐时,引发了不少的讨论与争执,虽然最终这个环节耗时4个小时,比预期超过了1倍多,但最终的效果还是很理想,同时在完成愿景时,也及时与产品族经理对齐思路,这一点也很重要。

3. 一切环节的实战经验很重要,方法虽然大家都清楚,大在运用过程中非常的考验参与者的技能熟练程度,以用户访谈为例,前期虽然都有针对客户的特点准备了相关的问卷模板,但在实际的访谈过程中,以下的几个点需要重点的关注 1). 访谈者的默契配合,一位专注沟通,另外一名配合可视化的展现/或记录  2). 问提如何在合适的点上运用发散和收敛,如何5W的方法还原用户的真实期望,痛点与现状。 3). 访谈中,访谈组以倾听为主,控制自己的观点,重点的是引导被访谈者展现真实的想法。4). 访谈很烧脑,一天不宜做超过2~3组访谈,否则会极大的影响访谈的效果。5). 每次访谈结束后,如何可以的话,小组成员回顾访谈过程,期望能在下一次访谈中有所改进

4. 在Inception的过程中,客户的技术人员对需求的实现细节会不断的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容易把需求的挖掘和讨论的过程带入到技术实现可能性的研讨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很不利于发散的思考,所以我们也会不断的引导技术人员采用询问的方式反问需求对技术实现的要求,比如在用户用到某个特性时期待的反应时间是多少,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反应速度,比目前的方法比是否优化了用户的体验,而对于技术采用何种方式去实现有些场景下是需要结合交互一起去考虑,而不是孤立的在特性场景下只关注技术实现细节。所以,在过程中引入技术相关的人员有其优点,但也同时需要注意如何有效的达成最终的产出目标。

5. 最后一点,在展开次轮ineption之前,客户的产品团队一直认为只有可以运行的软件产品才可以做用户测试,才能称之为原型,对交互设计稿保有迟疑的态度,特别在给领导的汇报中,会感觉低保证和高保真的设计稿无法把用户场景说清楚。结合这一点,我们期间的某个场景中"语音找人",引导产品团队在BA组例会中,在软件产品原型尚未POC完成的前提下,运用高保真的设计稿,完成了一轮用户测试,并收集了不少有价值的反馈,并紧接着利用改良后的设计稿与领导层完成了一次汇报,最终使得产品团队认可了交互稿可以在产品前期原型验证中起到巨大的作用,并以此对技术POC的实现方法进一步确认了方向。


写在最后,一次成功的Inception,是一场不断与客户,用户达成某一业务领域认知同步之旅。我们只有通过对设计方法的不断练习(守破离),结合对设计思维的深化理解,协助客户快速达成业务价值(业务敏捷)的实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WeBot 设计思维与Inception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