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提不出好问题?

为什么你提不出好问题?_第1张图片

欢迎您光顾“行走的书架”,每天读点书,每天一个知识晶体,一起构建我们的知识体系。今天是6月25日, 读的书是《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的最后一堂课,收获的知识晶体是:发现问题

01

“好奇害死猫”我们听的很多了,可是,这句话来自哪里?为什么好奇就会把猫害死呢?查了资料后发现,原来,大有来头:

“好奇害死猫”(Curiosity killed the cat) ,是英国的一句谚语,指的是不必要的调查和实验带来的危险,警戒人们不要过分好奇,否则会给自己带来伤害。

现在已知实际使用“Curiosity killed the cat”最早的是在1873年詹姆斯·艾伦·梅尔的一本手册“谚语手册: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美式、莎士比亚风格、圣经和家庭格言”,列在34页的爱尔兰谚语上。

再向前查,又有新发现, “Curiosity killed the cat” 可能是以讹传讹的错误:

“Curiosity killed the cat” 的说法来自于“Care killed the cat”,“care”的意思是“烦恼(worry)”或“悲伤(sorrow)”,全句指的是“过度担心对人是不好的”

这句谚语最早出现在英国剧作家本·琼森写于1598年的剧本《人各有癖》(Every Man in His Humour)中。这部剧本最早是由莎士比亚演出的。“...Helter skelter, hang sorrow, care will kill a cat, up-tails all, and a pox on the hangman.”
——以上资料来自于《维基百科》

谚语大多因为押韵才流传下来。比如我们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等等,读来朗朗上口。

“Care killed the cat”也是这样,care、killed、cat 都是k音。但后来,大概在1873年,一个我们无法知道的故事,将这个谚语变成了“Curiosity killed the cat”。以讹传讹,传到了现在。虽然还是一样押韵,但意思已大相径庭。

所以,“好奇”为什么会害死猫,你怎么理解都行。过分好奇,确实有一定危险。

02

但我认为:“好奇”是推动人类发展的重要原因,对个人来讲,你有多好奇,这个世界就有多精彩。在《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中,最后一课是“发现问题是思考的开始”,所以,今天的知识晶体是“发现问题”

为什么你提不出好问题?_第2张图片

“问题”的重要性估计你已经听得够多了,我也不想讲。但是,怎样能够发现问题呢?这个鲜有人研究。

在《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 里,狩野未希提出了发现问题的具体的方法,我觉得挺有趣:模糊不清的情绪中,藏着真正的想法。

他还给出了一个下面是一个觉察重要事物的顺序:

为什么你提不出好问题?_第3张图片

也就是说,当你模模糊糊的觉得有点不对劲时,问问自己“是哪里不对劲呢?”不要放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比如,在开会时,觉得有人讲话模模糊糊的,好像没听懂,不要放过;旅行的时候,模模糊糊的感觉建筑有点奇怪,不要放过;在路上感觉某个东西不对劲,不要放过……

侦探小说里,不管是福尔摩斯还是柯南·道尔,都是对一些感觉模模糊糊的东西没有放过,从而发现了问题,找到了真相。

很多发明也都是这样发现的。富兰克林11岁的时候非常喜欢游泳,但他觉得鸭子那么小,怎么游那么快呢?于是,他发明了一种戴在手上的手蹼,大大提高了游泳速度;他一直保持着好奇心,直到后来,他觉得空中的闪电有点奇怪,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捕捉到了电,改变了人类历史。

问题到底是什么呢?

为什么你提不出好问题?_第4张图片

在《你的灯亮着吗?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这本书里,作者Donald C. Gause, Gerald M. Weinberg对问题的定义是:

问题就是理想状态和显示状态之间的差别。

这和狩野未希提出的观点基本一致。当你发现一个建筑有点问题,是因为你觉得这个建筑应该是什么样(理想状态)的,而它实际上(显示状态)有点不一样,也许是特别宽,也许是颜色有点怪,总之,和你的理想状态不一样,这里隐藏着问题,你会感觉有点疑惑,这就是问题的来源。福尔摩斯、柯南道尔、富兰克林……,所有人都是这样发现问题的。

03

我们生来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回想你自己小时候是不是这样?

  • “妈妈,为什么天要下雨?”
  • “爸爸,为什么大楼都是白色的?”
  • “妈妈,为什么小鱼会游泳?”
  • “爸爸,为什么那座大楼顶是尖的?其他的是平的呢?”
    …………

总之,每个人从小都是“十万个为什么”。不幸的是,后来却出现了巨大的差异。

大部分人的好奇心会越来越弱,提问题好像成为了一个技能,还需要专门锻炼才行。怎么会变成这样呢?

普遍的看法是说教育扼杀了我们的好奇心,有一定道理。但我觉得不能把什么都归结到教育上,下面两个原因可能更为根本:

第一,心理层面。生活中的问题太多了,它无处不在,而我们能够解释的只是极少极少的一部分,既然这样,“虱子多了不拍咬”,干脆放弃吧。

第二,能力层面。我们提出的很多问题是找不到答案的。比如著名的“哲学三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永远不会有尽头。这样的问题多了,自然也就丧失了兴趣。

这就出现了一个悖论:问题永远解决不完,而且有的问题好像永远都不会有答案,但从另外的角度看,解决问题确实会让我们的生活会更好。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这简直太棒了!解决问题让我们更好,而问题永远解决不完,那不就代表我们的美好永远没有尽头吗?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所以,我在文章开头就表明了我的观点:你有多好奇,这个世界就有多精彩。

但前提是,你要拥有解决问题的智慧。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谈论的。问题总有解决的一天。所以,尽情拥抱问题吧!美好藏在问题中!

既拥有好奇心,又能够解决问题,这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为宝贵的礼物。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

最后,1分钟的视频(地理杂志的一部宣传片),送给好奇的你:http://video.tudou.com/v/XMTc4NjY0OTE0MA==.html


知识本身不是力量,“知识+持续的行动”才是!

我是陶肚,每天陪你读点书。如果喜欢,请帮忙点赞或分享出去。

为什么你提不出好问题?_第5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你提不出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