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第七章(4)

滑坡论证

滑坡论证有两种形式,一是“如果允许X发生,Y就会随之出现”,二是“我们必须继续某一行动,因为我们已经开始了这一进程。”

分布举例,第一种形式,反对“安乐死”合法化的人有时会使用滑坡论证:“如果规定了安乐死合法化,就不可避免会继之规定,把成为社会负担的老人杀死也是合法的。”提出此种观点的人有责任指出为什么前一举措会导致后一举措。如果没有理由认为第一部法律会导致第二步法律,这个论证就是谬误。

第二种形式,据说,越战期间就有人认为,因为美国已经出兵越南,所以,要派更多部队去支援先头部队。没有理由来证明第一步必然导致第二步的,就是一个谬误。

请注意,有的时候这个“坡”很长:如果X不这样,Y会这样;Y这样了,Z就会这样;Z这样了就会……最终就会出现与目前截然相反的结论。为了避免陷入此类谬误,需要对每一个可能前后相继的步骤展开论证,陈述理由。

错置举例责任

假如A告诉B:“喝醋可以变瘦。”

B当然会说:“胡扯。”

A接着问:“胡扯?你怎么知道这办法不灵?”

A的问题很奇怪。因为举证的责任在TA,而不在B,A把举证责任推给了B,这是一个谬误。

不恰当地将举证责任分配给争议的某一方,就是错置举例责任。

在论证过程中,大致可以依据三个规则来分配举例责任。

1、初信度。一个观点的初信度越低,提出该观点的人举证责任就越大。

2、肯定/否定。其他条件相同时,举证责任在对问题肯定的一方,而不是否定的一方。

3、特定情境。比如,法庭上,“除非证明有罪,否则无罪。”

乞题

恰恰利用争论中的观点作为理由来支持该论证的前提。

比如,有人说他们能够证明上帝存在。当被问及如何证明时,他们回答说:

“《圣经》说得很清楚,上帝一定存在。”

再被问及为什么我们应该相信《圣经》时,他们又回答说:

“因为《圣经》是上帝自己的神作,所以它一定是真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批判性思维》第七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