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行合一》之“心学”小试牛刀

王阳明悟出了“心学”,但是这东西毕竟给人一种束之高阁的感觉,要怎么样才能指导实践呢?正如王阳明给心学下的定义,“心学”需要在实践中印证其自身的理论。而王阳明总能在不经意间就使用出“心学”,就好像这种理论已经融入到他的血液中一样。

一次,王阳明跟弟子讨论传统美德——孝。弟子为了让父母过上好日子,把自己搞得苦哈哈的,每时每刻都在思虑父母是不是过得安康,结果自己的事情一团糟。王阳明开导自己的学生:我们如何定义“孝”呢?难道像你一样为了父母,自己生活的穷困潦倒吗?显然不是。因为一旦父母得之自己的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处境之下,内心一定不舒服,那你所做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真正的“孝”是让父母心安,他们内心安定了,自然就会感到生活幸福了。受到点拨的学生豁然开朗,从此不再过度关注父母的生活,而是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好,读书做学问样样不落。而父母得之孩子生活得充实富足,内心颇感幸福开心。这是“心学”在生活中的一次小试牛刀,不得不说,立足于内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关于“孝”的讨论,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也可以借鉴,如何才能让自己的父母心安。

我们印象中的圣贤总是一副学究的模样,刻板、一丝不苟。但是我们这位王阳明,也位列圣贤,但是却可爱得多。

王阳明在查一次案件的时候,遇到了犯人联合串供的情况,其中的一个人收了好处,想为另外两个人顶罪。王阳明知道之后假装要严刑逼供,借着离开大堂的机会钻到了桌子下面偷听,结果三个犯人相互传递消息,彼此鼓励挺住刑罚时,王老爷从桌子下面钻了出来,抓个现行。看来他是料到了在板子面前,犯人内心难免有所动摇,所以给三个人下了一个圈套。不过,有史以来,审犯人的大老爷钻进桌子下面的情况应该不多吧。我闭上眼睛,努力脑补当时的场景,想象当时三个犯人目瞪口呆的样子,忍不住笑出来了。不过,对照王阳明同志年轻时的所作所为,做出这样的事情,真的不奇怪。

另外一次,更加传奇。王阳明在赴赣南剿匪的路途中,当地官员提醒途中可能会遇到水盗,结果,王阳明并没太把这当成多大的事情,而是集中了可以集中的船,然后尽力把它们打扮成官船的模样。就这样,王阳明仅带着自己的随从,在许多冒牌的官船护送下,前往上任地点。果然,水盗们出现了,他们拦住了王阳明的船队。当其他人都噤若寒蝉的时候,王阳明镇定自若,面对贼众,凛然不惧,对他们的头目说:“我是朝廷命官,是皇上要我来巡抚此地,你们居然在我的地盘上闹事,不要命了?这么多官船,你们也想截吗?”没想到,水盗们被王阳明给唬住了,纷纷跪在船上求王阳明开恩。王阳明顺势声明整顿当地吏治,并不再追究他们的责任。水盗们欢呼雀跃,但是随从们都冷汗直冒。等走远了,船上的人问王明阳:不怕群盗识破吗?王阳明很淡定:从他们害怕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没有勇气去怀疑了。

呃,读到这件历史事件的时候,我感觉王阳明有点半仙的意思了。历史上的空城计,都是被逼无奈,才设法拖延,而王大人这是勇往直前啊。如果真要在逻辑上说通的话,我认为,应该是王阳明深刻了解到:当地的很多盗贼是被逼反的,所以没有坚定的意志去“做贼”。那么,自己信心坚定,“唬”住他们也不难。又是从“心”入手,王阳明当然胜券在握了!这还没到正式剿匪哩,“心学”在王阳明手中已然大放异彩了,看看真正面对山上的群贼时,王阳明的“心学”又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知行合一》之“心学”小试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