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字典中的(有两个方法):
//获取所有key值
-(NSEnumerator *)keyEnumerator;
//获取所有value值
-(NSEnumerator *)objectEnumerator;
示例:
- (instancetype)initWithDictionary:(NSDictionary *)dic{
if (self = [super init]) {
NSEnumerator * enumeration = [dic keyEnumerator];
id key, value;
while (key = [enumeration nextObject]) {
value = [dic valueForKey:key];
[self setValue:value forKey:key];
}
}
return self;
}
经过几次测试,发现通过keyEnumerator,和objectEnumerator返回的数组都是与字典中的key和value的一一对应的。虽然不明所以,但仍然可以这样:
- (instancetype)initWithDictionary:(NSDictionary *)dic{
if (self = [super init]) {
NSEnumerator * key_enumeration = [dic keyEnumerator];
NSEnumerator * value_enumeration = [dic objectEnumerator];
id key, value;
while (key = [key_enumeration nextObject]) {
value = [value_enumeration nextObject];
[self setValue:value forKey:key];
}
}
return self;
}
二、数组中的(有两个方法)
//正向遍历数组 ——>完全可用 for in 语法代替
- (NSEnumerator *)objectEnumerator;
//反向遍历数组
- (NSEnumerator *)reverseObjectEnumerator;
示例:
NSArray *array= [NSArray arrayWithObjects:
@"112",@"234",@"3434",@"3455" ,nil];
NSEnumerator *enumerator = [array reverseObjectEnumerator];
id thing;
while (thing = [enumerator nextObject]) {
NSLog(@"Ifound %@",thing);
}
//也可以这样
NSArray *array= [NSArray arrayWithObjects:
@"112",@"234",@"3434",@"3455" ,nil];
NSEnumerator *enumerator = [array reverseObjectEnumerator];
NSArray *arr = [enumerator allObjects];
for (NSString *res in arr) {
NSLog(@"%@",res);
}
注意:
1、-(NSEnumerator *)objectEnumerator;
返回:一个枚举器对象,可让您访问字典中的每个值。
注意:如果您将此方法与NSDictionary的可变子类的实例一起使用,则您的代码不应在枚举过程中修改条目。 如果您打算修改条目,请使用allValues方法创建字典值的“快照”。 从这个快照中修改值。
2、- (ObjectType)nextObject;
枚举集合中的下一个对象,或当所有对象已经枚举完成时:为nil。
3、@property(readonly, copy) NSArray*allObjects;
返回:未枚举对象的数组
该数组按枚举顺序包含枚举器中所有剩余对象。
它不包含之前已经调用nextObject消息的枚举对象。
访问该属性会耗尽枚举器集合,这会导致随后调用nextObject会返回nil。
.
.
.
以下内容未验证
基于块的枚举
在iOS 4中为Cocoa Touch框架中的集合对象引入了基于块的枚举(Block-Based Enumeration)。块是Objective-C的一项语言功能(本书写作时,苹果公司还在争取把块作为对C语言的扩展而标准化)。块是一种类型化的函数,就是说块是函数也是类型。定义好的块是一个可在方法调用之间传递的变量,就跟对象中的其他变量一样。同时,块变量在方法中可作为函数使用。当把块作为参数传递给方法时,块可以像C程序中的函数指针那样被用作回调函数。因此块正适合于实现内部迭代器(枚举器)。客户端不再需要手动生成迭代器,只需要提供一个符合目标集合对象所要求的签名的块。然后块将在每个遍历步骤中被调用。在每次块被目标集合对象调用时,定义块的算法可以对返回的元素进行处理。
块是Objective-C语言中很酷的一项功能。它让我们可以把回调算法的定义内嵌在消息调用之中。如果不使用块,在Cocoa Touch框架中实现“回调”的传统方式是使用委托(见适配器模式,第8章)。需要为要响应客户端回调的所有对象(适配器)单独定义一个协议(目标)。要是应用程序的这个部分复杂到需要另外的适配器机制的程度,那也未尝不可。有时块可以提供一种比枚举器更漂亮的解决方案。
在iOS 4中,苹果公司在NSArray、NSDictionary和NSSet对象中引入了新方法,用于基于块的枚举。其中一个方法叫enumerateObjectsUsingBlo
NSArray *anArray=[NSArray arrayWithObjects:@"This", @"is", @"a", @"test", nil];
NSString *string=@"test";
[anArray enumerateObjectsUsingBlock:^(id obj, NSUInteger index, BOOL *stop)
{
if([obj localizedCaseInsensitiveCompare:string] == NSOrderedSame)
{
// 对返回的obj做点别的事情
*stop=YES;
}
要是anArray对象中有个单词是@"test",那么就把指针*stop设置为YES,以通知anArray对象提前停止枚举。块除了id obj和BOOL *stop参数,还有一个NSUInteger index参数。index参数让块中的算法知道当前元素的位置,这对这样的并发枚举非常有用。要是没有这个参数,访问索引的唯一方式就是使用indexOfObject:方法,这样影响效率。
NSSet对象中基于块的枚举与NSArray对象中的非常类似,只是在块签名中没有index参数。NSSet对象是一种模拟“集合”(set)的数据结构,集合中的元素没有表示元素在结构中位置的索引。
使用NSArray、NSDictionary和NSSet的内部迭代器的一个重要好处是,处理其内容的算法可在其他地方由其他开发人员来定义。与传统的for循环中定义的算法不同,定义清晰的块可被复用。当块逐渐变大时,可把它们放到单独的实现文件中,不跟其他代码挤在一起。虽然块是一种为复杂的事物添加内联算法的方便途径,无需定义单独的委托协议,但是当块过大而难以维护时,应该考虑使用策略模式(第19章)。
快速枚举
Objective-C 2.0提供了一种枚举,称为快速枚举。它是苹果公司推荐的枚举方法。它允许把对集合对象的枚举直接用作for循环的一部分,无需使用其他枚举器对象,而且比传统的基于索引的for循环效率更高。快速枚举的语法如下。
NSArray * anArray = ... ;
for (NSString * item in anArray)
{
// 对item作些处理
}
现在枚举循环使用指针运算(pointer arithmetic),让它比使用NSEnumerator的标准方法效率更高。
要利用快速枚举,集合类需要实现NSFastEnumeration协议,以向运行库提供关于集合的必要信息。基础框架中的所有集合类与NSEnumerator类都支持快速枚举。因此不必使用while循环从NSEnumerator枚举每个元素,直到nextObject返回nil,我们可以使用其快速枚举的版本,如下面的代码段所示。
NSArray * anArray = ... ;
NSEnumerator * itemEnumerator = [anArray objectEnumerator];
for (NSString * item in itemEnumerator)
{
// 对item作些处理
}
虽然既可以使用集合对象的快速枚举,也可以使用枚举器的快速枚举,但如果只需要默认遍历(通常只按升序),直接对集合对象进行快速枚举更为合理。NSEnumerator使用其nextObject方法实现NSFastEnumeration协议。从性能上说,它比直接在while循环中手动调用这个方法好不了多少。尽管跟传统的使用nextObject的while循环相比,快速枚举中的for循环显得更为整洁。
实现NSFastEnumeration不在本书的范围,所以不在此讨论它。
内部枚举
NSArray有个实例方法叫(void)makeObjectsPerformSelect
原文链接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dd1b3501010076.html
原文链接2:http://blog.csdn.net/hdfqq188816190/article/details/5275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