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荤段子

近来看书,看的是《一梦千寻:历代笔记中的风俗谣言》,就见第二章有这么一节:

清吴翌凤《逊志堂杂钞》云:尝见一书云:“燕人讳言四十五岁。或问之,不曰去年四十四岁,则曰明年四十六岁。”不知何所避也。

吴翌凤是清朝嘉庆年间著名的藏书家,祖籍安徽休宁,侨居吴郡槐树街(今苏州),所著《逊志堂杂抄》10卷,系其读史笔记,内容多方涉及历代藏书、刻书史实,足资研究藏书史参考。作为藏书家,吴翌凤虽然见多识广,但是正所谓“三里不同天,十里不同俗”,他只是看到书中记载了燕人对四十五岁的避讳,书中没有讲明原因,他便“不知何所避也”了。

吴翌凤做为存疑把这个问题写在书上,二百多年来,一直没有人为他释惑,就是《一梦千寻》的编者对此也是一无所知。为啥说编者对此也一无所知呢?因为在其它条目下,屡屡可见编者的按语,或评论或注解,唯独此条目下未按一语。

读到这里,聪明的读者朋友一定会问,你老李把这个二百年来悬而未决的问题重新拿出来,看意思这答案你知道喽?巧了,不才还真就知道个中原由,这还要得益于十多年前我读过的何申的一篇中篇小说《年前年后》。

这个何申可不是王刚老师在电视剧里饰演的那个和珅,这位是当代的作家,咱们河北省作家协会的副主席。 何申1951 年生于天津,长我二十六岁,他与作家关仁山、谈歌被称做河北文坛的“三驾马车”。说起来我和这“三驾马车”都有点儿缘分,关仁山、谈歌两位老师都为我们河北文学院唐山分院的第七届学员讲过课,我和他俩不仅有过面对面的交流,关老师还为我的作品写过好几页的点评。至于这位何老师,我与他虽无缘会面,但仰仗了《唐山劳动报》的王蓉辉编辑,我的一篇散文《父亲老了》与何老师的《喜欢做菜》发表在同一期(2006年9月28日第314期)的《文荟》上,于是我们之间便有了同版之谊。

正因为有了这层关系,我才认真读了何老师这篇获得了鲁迅文学奖的《年前年后》。又因为读的认真,印象深刻,才让我时隔十多年后见了吴氏的笔记立刻想起这篇小说来。

小说中有这么一段,正可做“讳言四十五”的注解。小说的原文是这样写的:

这地方男人都忌讳四十五,起因是说一个二婚男人再当新郎时说自己四十五,其实比这大,头一宿就现了原形,那媳妇就起了疑惑,手掂着那堆不争气的物件说:这是四十五?这是四十五?这故事一传开来,男人自然而然就回避这个数。

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恰恰是这么一条难登大雅之堂的荤段子,却明明白白把这个二百年前的问题解释的一清二楚。何老师当年在隆化县听人讲起这些段子时或许并不知道二百多年前民间便有这种习俗,这并非新事儿,而是古已有之。而吴氏又怎会想到他的疑惑会在二百年后的一篇小说中得以解答呢?

在阅读中发现类似吴氏笔记与何氏小说之间这种遥相呼应也算是一种缘分吧,写下来,希望大家能分享到我阅读的乐趣。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条荤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