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我身边的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所记住的东西,所懂的东西都是确信靠谱的,他们不断的心理强化这些认知。跟很多人每次聊到的八卦,柏芝不作就会成就锋菲恋啊,他老豆谢贤的花边新闻啊,宝强家里的烦恼啊,上了小学的孩子就应该必须把作业写完啊,这些客户就是矫情就是坑啊......,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依靠我们的“因果关系”来判断事情,因为这样所以那样。但有一些事情往往是超越了因果关系,过程的复杂程度往往是很难一两句话解释得清楚的,他们都喜欢表面的结论,简化事物,深入思考的没几个。
到现在为止人们都认为有超强记忆的人都是天才,都是棒棒哒,真的是这样吗???
1
超短裙的发明者和发明的环境,大部分人肯定会认为是不正经女士在灯红酒绿的环境下,为了揽客而发明的。又或者认为是哪位流氓时尚大师,在 T 台上搞出来的我们看不懂的艺术形式。
有个实际情况的故事是在19世纪,如果得了肺结核,那就意味着你离死神不远了。在当时的医疗没如今那么好的条件下,可想而知,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疾病。即使到了近代,虽然可以通过一些药物进行预防和控制,但依旧无法很好地消除它。然而,你知道吗,就是这么一个让人谈之色变的疾病,却改变了人类的很多生活习惯。
在细菌被发现以前,人们总是随地吐痰,而妇女的裙子又多是拖地的长裙,所以很容易把痰里的肺结核细菌带回家里。如果小孩和其他家人不小心被感染了肺结核细菌,那么面临的就是死路一条了。在加上不懂得如何预防肺结核,更容易导致大范围的传染。细菌被人类发现后,妇女们都纷纷改短了自己的裙子,借此避免把肺结核细菌带回家里。
如果超短裙不是更性感,更被男人们所喜欢,这个时尚也不见得会被保留下来。真实的情况是肺结核让女人的裙子变短了。人们都是有“结果偏见”的心理效应。
2
信任的破坏是一个热力学不可逆的过程,这就好像一头公牛闯进了瓷器店。信任被伤害的感觉,我相信人人都会有。那么,有些人天生就被人信任吗?或者诚信的人、好人想当然的容易被人信任,是这么简单吗?
当你得的是感冒发烧一类小病的时候,你信任的是那种特别有医德的平凡医生:不要给我开死贵的药,做死贵的检查,用平常的药解决是最好的。这时候你看到的是诚信和善意的动机的医生。
而在需要做难度很大的心血管类手术的时候,你会打听谁的手术水平最高,你希望他最好收礼物和红包,因为如果能事先收取礼物和红包的话,这个手术八九不离十就有把握了,现在你信任的是能力,至于这个医生的品德,已经退居其次了。
所以你看,事实上信任并不会因为你是值得信赖的好人就可以轻易获取。史蒂芬•M•R•柯维在《信任的速度》书中指出,产生信任需要具备四个要素:
其中两个要素属于品德:诚信,动机;
还有两个属于能力范畴:才能,业绩。
3
圆周率 π = 3.1415926535……我只能背到小数点后第十位,而很多小孩都能背到几十甚至上百位。人们用圆周率来锻炼自己的记忆力,有些家长甚至认为圆周率就好像唐诗一样是必背的。 我的圆周率背诵成绩拿不出手,但我对此并不感到惭愧。
世界上有很多功夫可以把“简单”积累成“复杂”,即“从量变到质变”。但是记忆力功夫没有这样的效果,量变永远是量变。你背诵了很多位圆周率……也就仅仅是背诵了很多位圆周率而已。 思想的质变不容易观测,而记忆的量变很适合表演。
首先你要把 1-10 这十个数字给形象化,让它们在你心中有一个固定的形象。比如你可以采用这个形象系统:
油条 (长得像1) 傻子 (民间口语2)
山 (3的谐音) 死亡 (4的谐音)
我 (5的谐音) 路 (6的谐音)
妻子 (7的谐音) 发财 (8的谐音)
酒 (9的谐音) 足球 (10号球员最重要)
你可以选择任何最符合自己直觉的系统,但是这个系统要永远不变,要死记硬背下来,形成长期记忆。以后每当你看到数字 1 ,你脑子里反映出来的形象就是一根油条——这就是“ 1 ”的长相。
有了这个形象系统,再记忆任何清单就都简单得多了,要点是编故事。你要把数字的固有形象和清单的物品联系起来。上面那个清单,别人一边念,你一边在脑子里想象如下场景:
一边吃油条一边开车,方向盘上全是油(1—汽车)苹果电脑,傻子都会用(2—苹果)山景房(3—房子)喝杯水中毒而死(4—水杯)我用铅笔写字(5—铅笔)……
这些场景不追求合理,而且是越不同寻常、画面越刺激、越能带来情感波动越好。
这个方法当然不是我发明的,它来自古罗马和古希腊人就知道的“轨迹记忆法”,其现在这个形式也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吕超记忆圆周率的方法,以及任何专业记忆大师记数字和字母组合的方法,本质上都是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比如,对吕超来说,23就是乔丹,因为乔丹的号码是23号;14则是玫瑰花,因为情人节是2月14日。这样一来2314这一串数字在吕超看来就是乔丹拿着玫瑰花这么一个视觉图像。
图像再连接成为一个故事片,最终吕超记忆的其实是一个长篇连续剧。长篇连续剧当然比圆周率好背,但我们大多数人连真的长篇连续剧也记不住,这就是训练的作用了。据说吕超是每天练习五个小时,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来背诵圆周率。 所有专业记忆力比赛,本质上比的都是想象力。
人们一提“最强大脑”的节目,首先想到的就是记忆力。但是关于记忆力,我们得知道三点:
第一,正常人要是愿意练,也可以练成这么神奇的记忆力。
第二,再强的记忆力,也不能——请允许我引用一句王朔的话 ——“把胳肢窝变成海参”。
第三,特别强的记忆力,反而有害。
4
上世纪30年代,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就谈到了这一点。他说直到15岁他都记得年幼时的惊人一幕:
“有一天,保姆推着童车里的我在靠近大皇宫的香榭丽舍大街上散步。突然一个男子走过来,想把我从童车里抢走。幸亏我扣着安全带,再加上保姆拼命反抗,才得以幸免。路人的行人围了上来,一个警察也跑了过来,那个男子不得不逃走了。那一幕至今历历在目,我甚至还依稀记得保姆脸上的抓痕。”
可是就在15岁那年,那个已经离职的保姆寄来一封信,在信中,她向皮亚杰的父母承认自己撒了谎。她说她之所以那么做,只是为了让雇主对自己心存感激。而皮亚杰本人只是听父母反复讲起,才把一件子虚乌有的事件当作了活灵活现的记忆。
他解释说:“很多不真实的记忆就是这样保留下来的:由于被人时常提起,它们很顽固地占据了记忆。”与皮亚杰同时代的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巴特利特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
他说:“记忆并不是对一成不变、死气沉沉的无数零碎痕迹的再激活,而是一个运用想象力实现重现的创作。”
当一个人回忆起一件事情时,并不能准确地再现它。相反,回忆是一种对实际发生的事件的一种重构。回忆式记忆是用新信息和现存信息去填补某种经历所出现的遗漏的结果。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记忆并不靠谱。要小心,你的记忆会撒谎。
开花结果
超强记忆法有害学习,事实上,超强记忆法不但对学习无益,而且可能有害。
我们所学的知识往往有很强的结构性,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根据知识原本的逻辑和原理记忆。
超强记忆法追求的是用想象力另外建立一个联系!这是把已经搭好了的乐高积木先拆开再重新排列,不但多此一举,而且是破坏性的。超强记忆法用得越多,理解度可能就越差。
知识和信息的区别是什么?知识不是信息。
知识是有价值观基础的、逻辑化、结构化了的信息。
正如爱因斯坦的名言——“所谓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
财新总主编的王烁说过:“人一生处理的信息总量是185G。这185G就是我们的人生总和,不到一个主流硬盘的容量,得用在刀刃上。”
呼吁大家要学会“双环学习”,不要用“单环学习”。下周不定期更新关于“双环学习”的文章。
小G微信号:chenzhix_345294061
小G公众号:pangpangtang666 或者“胖胖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