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The Big Data Revolution》七月书单

概述

  • 书名:《大数据》
  • 作者:徐子沛
  • 来源:15年12月公司发的
  • 价格:¥69
  • 字数:约260,000字
《大数据-The Big Data Revolution》七月书单_第1张图片
自己拍封面.png

概述

先卖个关子:

美国是如何使用大数据来反腐的?
公布官员财产美国是怎么做的?
凭什么美国煤矿的事故死亡率可以低于农牧渔业的死亡率?
美国总统大选有什么利器才能赢?
奥巴马为何被称为“网络总统”?
下一轮全球洗牌我们世界工厂会被淘汰吗?
我也可以上哈佛大学吗?
美国政府为何投入2亿多美元启动“大数据研发计划”?

想知道以上答案,读这本书就对了。
无论你是IT从业者、还是从政者,无论是教师,还是商人,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这是本不可多得的、对大数据进行全面解读的好书。

这本书是上家公司在15年发的,我拖延到现在才读完,现在想想真是暴殄天物。
用作者的话说,这不是一本纯粹谈技术的书,而是以技术为背景探讨人和社会的关系的书。

数据治国

书中,对美国的治国方法,进行了比较大篇幅的解读。我忽然感觉到,自己对于祖国,对于社会,其实并没有尽到义务。什么是民主?民主并不是单单指向政府,还包括公民的积极争取。从1841年起,美国国会的立法辩论,投票过程就像新闻界开放。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电子信息自由法》,该法规定,所有政府数据库的电子记录都属于信息公开的范围,行政部门必须按照信息查询方要求的格式提供信息。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政府数据公开后,就会有整个社会的亿万双眼睛执行监督,任何错误和腐败,都将无处遁形。
这需要:

  1. 政府公开数据
  2. 公民主动督促数据公开

两者缺一不可。
有很多为了公共利益积极奔走的个人和公益组织令我印象深刻。比如艾伦·史密斯。她是《煤矿安全于健康简报》的主编。从1987年开始,她致力于煤矿安全的分析和报道。她曾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对布什政府的倒行逆施进行批评;她认为矿山安全局的安全检查报告的公开是和矿难在赛跑,她以笔为旗,四处鼓呼,在政府换届的情况下,还坚持为了矿山安全检查的数据公开奔走。

民主不是结果,而是参与的过程,这个过程,时时都要“争”。说白了,世界是现实的,其实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坐等、可以一劳永逸。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国的环境问题,雾霾、水污染、土壤污染这些问题,知道的人很多,但是有多少人为了这些公共问题而去争取呢?这时我也在检讨自己,柴静在发布《穹顶之下》的电视公开节目之后,曾经有一个叫“蔚蓝地图”的手机App可以实时查看附近工厂排放有毒气体的情况,自己安装时看了两天,之后就再也没有打开过。试问,如果有50%的公民,安装有这个app、并且很积极去举报、跟踪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那么我们距离碧水蓝天,是不是会更近一步?

还有一个公益组织,叫做:“华盛顿责任道德公民中心”(CREW),它致力于通过法律行动监督政府官员,防止公职人员为了特殊集团的利益而牺牲公共利益。创始人是一位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的法律女博士:梅拉尼·斯隆(Melanie Sloan)。她2003年创办了CREW,其后一年半,整个组织只有她一人孤军奋战。在CREW的争取下,白宫访客记录,在互联网公开。让阳光照在了白宫正在发生的事情之上。
我们可以从下图看到,访问白宫的人员姓名、进入离开时间、会谈所在大楼等信息都会被公开。

《大数据-The Big Data Revolution》七月书单_第2张图片
白宫访客记录.png

教育领域的大数据应用

2012年,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共同宣布,将两个学校的授课过程免费向全世界开放,这个在线教育平台本身,也以开源的形式,向其他大学和教育机构免费开放。知识时代的最大特点,是知识无所不在,随处可得。真实世界的大学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倾斜到新知识的发现和生产上,而在线教育将承担更多的知识传播功能。它们免费得理由之一,是因为“大数据”的技术背景,他们需要收集更多的行为数据。有了这些用户的学习行为数据,它们可以打造更加优秀的在线学习平台,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一家在线教育网站:Udacity(http://cn.udacity.com/)。很高兴,我们看到这家在线教育网站,有中文版。

Udacity.png

它免费,并不代表他不挣钱。其商业模式,是将1%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直接输送给全世界最好的公司。简直是天才的模式!至少是三赢:学生可以免费获取优质的学习资源、公司可以低成本获取到合适的人才、Uda可以从中收取中介费。未来的学生可能是在家里学习,而到学校去,则主要是做作业,答疑,现有学校的运作模式可能面临颠覆。

中国面临的挑战

今天的中国,是手机大国,互联网大国,但却恰恰不是数据大国。中国缺乏的不是可供收集的数据,也不是收集数据的手段,而是收集数据的意识。作者有一位读博士学位的朋友,曾对中国菜的烹制方法,其中关于“盐少许”、“料酒若干”、“醋一勺”的提法抓耳挠腮,不知所措。不少中国留学生对于国内的数据匮乏有切肤之痛。写论文,做研究,如果能选一个自己熟悉的中国话题,于国于己,都更有意义。可选的话题不少,但常常因为一数难求,多数选题都逃不出夭折的命运!有些数据国内确实没有,有待收集;还有些数据水分太大,失真,经不起推敲和检验;再有的,被有关部门贴上了“保密”的标签,平民百姓无缘相见。
美国,是一个值得中国人认真学习的国家。不要有桥不走,硬要下河摸石头。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数据-The Big Data Revolution》七月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