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
黄土高原到青藏高原过渡带,有人居住的地方分布着盆地和湿地,随着台地海拔渐次抬高,森林湖泊增多,高山草甸密布的绿色植被,绿茸茸的浓绿,一片片色块,迅疾闯进了视线。
荒僻和原始的窗外风景,提醒人正在远离城镇,投入绿色植物的怀抱中,四周人烟罕至,无声的寂寥紧紧地裹挟人的身心,眼中所见的景物,很长时间没有变化。远处山峰嵯峨,锯齿般切割着视野的碎片,起起伏伏的连绵,凌乱地荡漾着水波一样的涟漪,它们划过车窗,连成一道黏着的线条。
草原文明和中原文明交汇,是我居住的地方。多元文化的淘养,使这里的人文地理,色彩缤纷。
一顶白色羊毛搭起的蒙古包的旁边,停放着一辆黄牛驾辕的勒勒车,黄牛卧在午后的斜阳下,沐浴着夕阳牧归金色的余辉,黄牛眯缝着双眼,好像正在回味,嘴里蠕动细细地研磨的草料,咀嚼得有滋有味。扎进草地的一截木桩上,拴着一条虎头虎脑的长发黑狗,匍匐在车的阴凉下,吐出红色的舌头。
如梦如幻,美丽香巴拉,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该是草原中的草原了吧。我想,那种先入为主的认识,带有想象力,将草原最初的印象定格在了记忆中,在我脑海中刻印了很长时间。草原给我的印象,于是深刻在心里,思绪在一望无垠的草原延展,恍然拉成一条青蛇,再也爬不出辽阔的边界。
经常遇到这种错觉,每次靠近一片林区,抑或草原前,看到路边的牌子上,告诉你已进入草原或林区,可是却不一定看见树也不见草,眼前有一种落寞。
完美的心理向往与追求,往往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宿命,这是它的终极归途。走在路上,全程负责美好的感官,与怀里装满几多期许,在所见中遥相呼应,往往难免会出现落差,叫人一落千丈,跌入情绪的低谷。曾经看到有人说,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
也许理想的境界过于完美,与想象总是存在差距,抑或现实过于质感,才让人心存完美的希冀,入世出世的游走,叫自己活在梦里梦外。初见时并不解其意,直到等你懂得个种滋味,算是意识到其中的韵味。
我廓不清草原的边缘,看不清草原模糊的面孔,那是因为我置身其中,失去了棱角分明,我们混合在一起,以至于忘了自己的存在。
一直很喜欢“边界”这个词。有一年我在河边看到连片的玉米秸秆,沿河道走势向下游逶迤,水流到哪里,玉米就长在哪里。
我好奇地问,怎么都种玉米?当地人告诉我说高田,一年一熟,玉米命贱,抗旱耐涝,春季种到那,到了秋季,如果没被洪水冲走,或许还有些收成,如果水淹了,就会颗粒无收。这种田在当地被称为“撞田”,这个称呼很形象。碰到好的年景,是玉米的运气,也是农户的运气,种上玉米,无论旱涝还是收歉,农人们听天由命,一切都交给了自然。
水天之际这里,总能看到迥然不同的景致,猎猎的风景,无限风光在险峰。生命总是绝境逢生。它们总是成双入对的叠印互生,像是冥冥中的安排,组成跨域存在的极致。沙漠与绿洲,人进沙退还是沙进人退;高原与盆地,拔地而起的台地与低洼的湿地,相映成趣;草原与雪山,山脚下绿野千里,山顶上白雪银冠;海洋与天空,在地平线的尽头,它们在互相吸引,它们互相竞争,而在彼此的长久的对望中,期待对方成为自己的所属,梦想变成另一个自己,它们终究没有失去自己,终究在这种不远不近的距离里,在像爱人一样坚贞,长相厮守的多情互望中,成全了在视觉鲜明的对碰,留下的别样风景。
边界还在熟视无睹的视野中,那些触动心弦的景致,混沌的视界开始渐渐地明朗起来。当你离开一个熟悉的地方,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时,向前每迈出一步,都有离开自己的感觉。当隐约的惆怅与惊喜,恍惚自我放逐的意味,莫名地袭上心头时,给人的不确定感觉,竟又别么美妙。
走进桑科草原,是在甘南香巴拉节之际。
每年到了夏天,香巴拉节前后,路上高大的旅游大巴和越野车,蜂拥而至。吸引中外游客的目光,不仅草原的风景,赏心悦目的还是文化韵味浓郁的香格里拉。
虽然距我居住的小城,桑科草原只有一百多公里的路程,可是却一直无缘到草原一游。草原的美,对于我,就像一个传说,深深地吸引着我。很多年,我脑海里,想象着的桑科,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上,初夏季节,嗷嗷待哺的初生牛犊,跪乳的羔羊,万物欣欣向荣,一切都是那样曼妙,格桑花盛放,所有的生命都以自己的方式,迎接爱情的到来,感觉新鲜如初。温顺的牦牛,伫立在脚下的草原上,等待藏家妇女,双手把奶汁挤进木桶。
今年夏天,有幸来到了桑科草原,正遇上当地的香巴拉节。那天晚上,当我置身桑科草原,投入草原的怀抱时,篝火晚会阑珊,意犹未尽的我们,返回夏河县拉卜楞酒店。当晚我在想象中,头枕着草原的湿冷,酣然入梦。
那是夏末初秋的时节,丘陵地带的雨季即将到来,荒野外秋声萧瑟,几匹枣红色的马,悠闲自得,在那垂头觅食,风吹过它们脖颈上的毛发。零落的卵石横卧草地,山脚下草色枯黄,满目秋天的况味。
我第一次见到了草原,这是在去玉龙雪山的途中。昵称张姆斯的导游,站在车厢前告诉游客,车窗外大家现在看到的地方,就是香巴拉大草原时。
草原——草原——
车厢里,游客几乎异口同声,发出了欢呼声!
我睁大了眼睛,到处搜寻和打量着,生怕眨眼间漏掉了她。眼前开阔的地面,裸露的地表,覆盖着的植被。草原真真切切在眼前时,发现草原早已等候多时,跟我们不期而遇!
可能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观看草原,打量着心目中的香巴拉,就在离我几米开外的车窗外。
这就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因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而闻名的滇西北草原——香格里拉。希尔顿看到十年前奥地利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在滇西北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结合部见到的香巴拉。
我还是感到了错愕。
走进草原之前,我做好了兑现梦境的心理准备,尽管如此,双脚踏上草原时,心里还是“咯噔”一沉。眼前的草原不经意间与想象的草原,就这样有了一段距离。
魂牵梦萦的草原,叫人心驰神往,香巴拉秘境,究竟在哪里呢?为此,人们已苦苦寻找了将近一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