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李少平
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王玉
2018年9月7日,晴,周五
按:白云蓝天飘,白水东城绕,白河天色凉。我骑车走在仲景大桥上起伏的桥面上,这是我打通李少平老师电话之后,急切要去见面的人。他的坦诚率真精神让我感动,尽管我只从益博社会工作公众号的消息留言里看到他发送的信息里扑捉到的。第六感告诉我,这是一个历经风霜,有着别样故事的老人,或许是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的某个点触动了他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因为是摸着石头过河,好多东西在探索中去总结反思,而老国企是我们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南阳总在某个地方或者某个时段使我们感到温暖。我是抱着学习、交流和聆听的心态'去见李少平老师,期冀有一个新的发现,去呼应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留下来的金秋记忆。
老南阳城市记忆,不仅是一个标签,它是更南阳历史长河里的一个多彩的浮标,指示着曾踏入这条河流里的每一个人在最美好时光的鲜明印记。而回首往事,那个曾经的舞台,历久弥新,就像一坛老酒,越陈越想。爱过知情重,醉过知酒浓。这些讲述记录下来,传播下去,岁月越久远,越能显现出来真正的价值。坐在白河南岸,正视着白河独山,俯瞰着宛城内外,有机会聆听李少平老师的讲述。
今天,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李少平
1
我叫李少平,生于1940年,原来南阳县蒲山镇黄山村人,现在是1994年撤地设市后划归卧龙区管。黄山是全国文物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里有个土堆,1958年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把南阳的历史往前推了几千年。
1948年,南阳解放那一年在黄山小学上小学。后来又在大马营高小上,是个完小。在南阳县八中,在槐树湾上初中。1959年在南阳县二中,1962年考上河南师范大学,学校在新乡。1966年毕业,学的化学专业。
毕业那年,文革刚开始,课程已上完。又在学校呆了一年,叫毕业待分配,后来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1967年南阳开始在卧龙大桥西头建南阳市化肥厂,任调度和生产科长,当时革委会一个书记,一个厂长,实际上组织生产的是我。
2
当时的化肥厂很吃香,几乎就是碳氨,硫酸铵当时叫肥田粉,量很少。供给不了农业的需要,当时就上了一批小化肥,那时候的环境,就是要小而全,能独立成体系。当时计划经济,一般化肥厂都是由县委书记直接掌握的。南阳化肥厂筹建的时候是陈杰三,后来南阳地革委第二任是张俊杰,时间很短就走了。后来过河干部,就是从河北、山西、山东过来南阳的干部,那时籍贯是山西的郭振堂专员。那时候二月河们就是过河干部二代,他母亲原来的邓县公安局,父亲在武装部。
南阳化肥厂级别高。每天南阳地委工业局、物资局都开工作会议,每天上午研究汇报布置,地委很重视。那时候物资极端匮乏,要物资要指标是很难的。小化肥技术上受限制,设备上受限制。但意义跟难度都成正比例,当时也作难,大学学的就是这个项目。这是个很奇妙的东西,用水、空气和煤制成,水很廉价,空气不掏钱,煤又很普遍,这些普通的东西做成肥料,那就很牛了。那时农业产量低,吃饭压力很大。
氨和硝酸,烂铺陈烂套子,就是面絮,就能做火药,用处多,意义大。当时的化肥厂两种工艺。一种是水洗法,当时的武汉氨、开封化肥用的这个方法。另一种利用放空碳化法,就是合成氨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臭肥。
3
南阳化肥厂,建厂之处设计的编制五百人左右,实际上七八百人。当时主要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南阳在本地招工,一部分是郑州老三届知识青年,五十多人。这些人成了那个年代生产的骨干力量,可惜没有了工厂的一些资料,很可惜啊。
那是一批花一样的年纪,来到南阳化肥厂,三个大的生产车间,制气、碳化、合成车间。作为一个小化肥厂,产能和流程设计至关重有。碳合成水剂,不存在不平衡的问题。而氨和二氧化碳一分子对一分子,设计的严丝合缝,不能有二氧化碳。遇到产品不合格,要全部放完,全部放掉。跑冒滴漏出问题都有,还能运行,但一停就不行。
氨不够,大厂去买,那时也不存在不卖的问题。那时全国一批小化肥厂靠输血,氨过剩,减少了合成率。由于设计操作和整个物料平衡比较好,还原碳氢。结果很理想,和目标或者说理想曲线比较契合。
实践和理想还是有差距的,有波动是正常的。但在我们这些调度,甚至每一个工作岗位的共同努力下,实际和理想的曲线基本上是重合的,我们是一举试产成功。那就造成氨过剩。因为氨是液态存放,当时氨槽整天满着,需要处理氨啊,卖给有需要的厂。就给省厅发电报,要求卖氨,腾仓。结果我们南化的氨除了本身需要意外,还卖到湖北、山东、河北、山西、四川,当时形势喜人。
4
我是1980年离开县化肥厂的,那时候南阳化肥厂有几个很重要的东西:
一是氨过剩。作为一个小化肥厂,生产的氨过剩,还往外卖,全国首屈一指。
二是超产能。当时南化的设计产能5000吨,镇平、新野、内乡等县都是3000吨。化工企业一般是十个月的生产期,两个月的检修期,那么一个月是五百吨,三班倒。我们按一个月2000吨来算,一天需要67吨,而我们当时是日产百吨的化肥厂,日产百吨支援亚非拉。一百吨,摆一大片化肥。
三是生产一直没有停滞,不断增长。那时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闹革命,那时还能保证职工有效益,连续没有停产,抓革命不误生产,成为轻工业的一个重要企业。
四是自己养活自己,还每个月给国家上缴利润四万多。当时,大多的县化肥厂都是靠财政补贴养活自己。当时四万多是个什么概念,每个职工的工资就是三四十块。生产那么多化肥,支援多少农业生产呐。那时一个顺口溜:
南阳有座卧龙岗,
卧龙岗下有工厂。
工厂机器轰鸣响,
最响就数化肥厂。
化肥厂里人上千,
吃饭全靠合成氨。
5
最是我难忘的是参与筹建南阳化肥厂的二百多郑州的老三届学生,成为我们南阳化肥厂的骨干和主力,当时的知识青年很有抱负,也很有感情,那时多么美好的时光,年纪轻轻就来到这里,一起生产,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在这里,有的成家立业,虽然后来陆陆续续都回郑州了,但这份感情历久弥新,历久弥香,历久弥坚。
南化郑州老三届聚会好几次了,忆青葱岁月,那时意气风发,满怀理想,奉献社会。几十年过去了,厂子没有了,那那个名字还在,那个情分还在。忘记过去等于背叛。今年十月份我们组织聚会,准备租一个大巴,AA制,回忆历史,给厂庆五十周年,请领导发言。遗憾的是有些都已经痴呆还需要家属扶着,到时我也要发言。
你前一段写的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的孟兆庆我们是一个厂的,讲的挺好。还有那个写老南阳的吕风林,我们也是一个厂的,他对老南阳也有很深的感情。
我九五年退二线了,五十五岁,后来一直在南阳理工学院教书法课。我解放前受过日本鬼子的迫害,也受父亲乐于助人的熏陶,喜爱书法,热心公益,故事很多,那能是一两个小时能说清楚的。
南阳是历史文化名城,文脉流长,人文荟萃,故事很多,可讲的事也很多。我只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在这一个南阳市化肥厂的回顾上,有一点眉目,能给这个记忆一个空间。南阳市化肥厂建厂五十多年了,虽然厂已经没有了,但那段历史永远不会改变。
今天算是讲了一点,下次再叙。
【后记】听李少平老师的讲述,足以让我震撼,就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那种磨练,相互砥砺奋进的那种信仰,相互配合共克时艰的那种韧劲,回味起来仍然如少年一般激情满怀。这只是五十年左右老南阳的一段历史,或者说是一群人的共同历史记忆。
谁没有青春,谁不会老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回顾南阳化肥厂的历史,站在化肥厂的旧址上,虽几经裂变,不管是凤凰涅槃,还是破茧成蝶。对历史的尊重,让我们找到心底历程中最重要的标记,看一次,聊一次南阳化肥厂就会似糖如蜜。白河岸边南化人,古稀岁月话当年。半个世纪情谊重,但愿友谊万年长。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个名字就会唤起无数的乡愁记忆,当然南阳市化肥厂一样,更有一代一代的南化后代,把这种精神气质传承下去,它像一个细胞核,已深深地扎在基因里,有南阳,有南化,就有爱,就有满满回忆。可能这只是一个起点,以后还有更多这方面的讲述,去丰富那个从不同的视角的南阳化肥厂。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为南阳地名文化大讲堂的一部分,老南阳人或者老国企譬如南纺、天冠、汽车厂甚至是木器厂等老工人口述一些历史,当然红色文化也是一个考虑对象。通过探访、沙龙等一系列方式,鼓励老人形成自助收集、记录老南阳的热情。让老南阳人眼里的老南阳故事,通过媒体平台或者网络渠道,感受老南阳有血有肉的风情故事,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和发生在老南阳优质精神,链接历史与现实未来的时空通道,形成强大的气场,凝聚南阳的精气神。同时从另一个层面来说,通过社工引导老南阳讲老南阳,可以提升老人们的人生满意度和自我幸福感,一个人的城市记忆,汇聚成点线面结合的丰沛的而不是单薄的历史画面和现实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