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春娥 洛阳 网络六期 坚持分享第420天

今天读到一篇文章中提到绿灯思维,很受启发,就想多了解一下吧!什么是绿灯思维呢?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与绿灯思维相对应的红灯思维。红灯思维的形成,源自人们的最本能的心理反应,就是习惯性防卫,当我们感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受到挑战时,第一个反应就是习惯性防卫,不是先思考别人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感到自己的尊严被挑战了,就马上产生习惯性防卫。不管对方的观点是对还是错,一概不接受,马上竖起心理警戒线和人家干,反驳,维护自己的尊严,这就是典型的红灯思维。

习惯性防卫产生的心理基础是基本归因偏差,当自己遭受挑战时候,会下意识向外部找原因。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发展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远古弱肉强食时代,这种防卫机制能够使我们生存下来,但是在知识而非体力占主导的现代社会,这种根深蒂固的防卫习惯会不知不觉阻碍我们成长。

而绿灯思维正好和红灯思维相反,绿灯思维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者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这个观点有用,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呢?

要真正做到绿灯思维,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现象:正确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为什么会产生习惯性防卫,是因为很多人把自己这个人的人品和自己的观点混为一谈了。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意见的时候,错认为别人是在攻击自己的人品。如果能保持觉察力,别人提出意见时不当是在挑战自己的尊严,采取别人的长处,就能从不同角度获得启发和成长的机会。

习惯性防卫在我们工作和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一个部门人员坐在一起开会讨论问题,有的人还没有听清对方的意见,就着急反驳。说来说去,无非是想证明着急当初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是有道理的,而对方更合理的解决一件反而没怎么花时间讨论。有时候大家争执了半天才发现,讨论的都不是一个问题。因此如果想更好地解决问题,就要能倾听和理解对方,拥有绿灯思维,用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别人的意见。正确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

同样的情形也可以在亲子沟通中遇见。当孩子因为遇到一些问题而发脾气摔东西时,如果遭到爸爸妈妈批评指责,孩子会很容易认为爸爸妈妈不再爱我了。这时候,爸爸妈妈要正确运用绿灯思维,“宝贝,爸爸/妈妈很爱你,但是不喜欢你这样不高兴就摔东西的行为”,这时候孩子也会意识到,是自己的行为不被认可,而不是自己这个人不被认可。

当你拥有绿灯思维,就能更好地倾听别人的意见,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他说得有道理吗?正确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就能发现改进和成长的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蒋春娥 洛阳 网络六期 坚持分享第420天)